學習是獲取新理解、知識、行為、技能、價值觀及態度的過程,不僅存在於人類之中,還包括非人類動物及某些機器。事實上,甚至在某些植物中也有類似學習的證據。雖然某些學習是瞬時的,且由單一次事件引發(例如被熱爐燙傷的經歷),但大部分的技能與知識卻是經由重複的經驗積累而來。
學習的變化往往會持續一生,這讓我們難以辨別似乎被“遺忘”的學習材料,與那些無法檢索的内容之間的差別。
人類的學習從出生開始,並持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一過程受到人與環境之間不斷互動的影響。學習的性質和過程涵蓋了許多成熟的領域,如教育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和教學法等。持續的研究發現,學習的種類主要可分為非聯想學習和聯想學習等。
非聯想學習是指由於重複接觸某一刺激而導致的相對持久的反應強度改變。這種學習通常可以進一步分為習慣化和敏感化兩種類型。
習慣化指的是對某一刺激的反應隨著刺激的重複而減少的過程。例如,小型歌唱鳥初始可能會害怕一隻假的貓頭鷹,但隨著它的重複出現,鳥的反應便會減少,這表明它已經對該刺激習慣了。
相對於習慣化,敏感化是指刺激的重複暴露導致反應的漸進增強。比如,如果一個人反覆地摩擦手臂,這樣的刺激會使得反應變得更強烈,最終可能導致疼痛感的產生。
聯想學習是個體在兩個刺激或事件之間建立聯繫的過程。這類學習包括經典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
這是一種通過獲得相關獎勵或懲罰來塑造行為的方式。它強調生物體根據喜好或厭惡進行學習,利用即時正強化來增強期望的行為。
這種學習過程中,一個先前中性的刺激被經常和無条件刺激配對,最終中性刺激將能夠單獨引發反應。著名的巴甫洛夫狗實驗便是經典條件作用的典型例子。
除了習慣化、敏感化和聯想學習外,社會學習的過程也在我們的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觀察學習使得個體能夠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獲得經驗,這種學習不需要獎勵或懲罰。
學習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隨著人類成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們對知識的獲取方式也會隨之轉變。
遊戲是人類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透過遊戲,孩子們不僅學會社交技能,也在玩樂中探索環境、理解規則,並發展語言能力。
與文化社會環境的互動是學習的重要部分。透過社會互動以及參加日常生活的過程,個體能夠學習到文化中所需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
在這個充滿資訊的時代,學習的方式與途徑是否也在隨著環境而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