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理論中,測試粒子或測試電荷是一種理想化模型,這種模型的物理性質(通常是質量、電荷或大小)被假設為微不足道,除了正在研究的性質之外,這種性質被認為無法改變系統的行為。測試粒子的概念常常簡化問題,並能為物理現象提供良好的近似。除了在特定極限中簡化一個系統的動力學外,它還用於計算物理過程的電腦模擬中的診斷。
在帶有電場的模擬中,測試粒子的最重要特徵是其電荷和質量。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將其稱為測試電荷。由一個點電荷 q 產生的電場可表示為:
E =
q * r̂ / (4 * π * ε₀ * r²)
其中 ε₀ 是真空電容率。將此電場乘以測試電荷 q_test
產生的電力(庫侖定律)將會施加在測試電荷上。值得注意的是,電場和電力都是向量量,因此正的測試電荷將會沿著電場的方向受到力的作用。
測試粒子應用於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中時,其最簡單的案例出現了。任意兩個點質量 m₁
和 m₂
之間的重力為:
F =
-G * (m₁ * m₂) / | r₁ - r₂ |²
此公式中,r₁
和 r₂
分別代表每個粒子在空間中的位置。根據這個方程的一般解,兩個質量都以其重心 R 為中心進行旋轉,具體來說:
R =
(m₁ * r₁ + m₂ * r₂) / (m₁ + m₂)
當其中一個質量明顯大於另一個質量(例如 m₁ ≫ m₂
)時,通常可以假設較小的質量作為在大質量生成的重力場中運動的測試粒子,而不會加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定義重力場為:
g(r) =
-G * m₁ / r² * r̂
此處 r
為大質量物體和測試粒子之間的距離,r̂
為從大質量物體指向測試質量的單位向量。較小質量的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降至
a(r) =
F / m₂ * r̂ = g(r)
因此只包含一個變量,簡化計算。這種方法對很多實際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近似,例如衛星的軌道,其質量相對於地球來說較小。
在度量引力理論中,特別是廣義相對論中,測試粒子是一種理想化模型,其質量非常小,以至於不會明顯擾動周圍的重力場。根據愛因斯坦場方程,重力場不僅與非重力質量-能量的分佈耦合,還與動量和應力(例如壓力、完美流體中的黏性應力)的分佈耦合。在真空解或電真空解中,這意味著除了小型測試粒子雲所經歷的潮汐加速度外,帶有自旋的測試粒子可能因自旋-自旋的作用而經歷額外的加速度。
隨著我們對宇宙運行法則的理解不斷深入,測試粒子的概念對於理解重力、電場以及相對論的影響都至關重要。它不僅為科學家提供了一種簡化複雜系統的工具,也促進了許多現代物理理論的發展。我們的宇宙是否還隱藏著更多尚未解開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