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幸福感的浩瀚海洋中,主觀幸福感 (SWB) 當然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這個概念由心理學家 Ed Diener 在1984年提出,並且透過他的三元模式,將主觀幸福感分為三大主要組成部分:情感反應(包括正向情感和負向情感)、認知評價(如生活滿意度)以及意義與目的的感知。這些組成部分不但在實證研究中獲得了廣泛的支持,也為我們理解個體如何感知生活質量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主觀幸福感的定義,通常著眼於個體如何評價自身的生活,包括在特定事件中情感的快樂和痛苦經歷,以及對於所謂「美好生活」的認知評價。
按照 Diener 的理論,主觀幸福感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情感、生活滿意度以及優雅的生活意義(即存在的目的和意義)。以下將針對這三個於幸福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進行深入介紹。
情感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導因素之一。它關乎個體的情緒及心情,情感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令人不快的。有研究指出,獲得獎勵的感覺與正負情感是獨立的,並有可能互相影響。不同年齡層在評估主觀幸福感時的情感方式可能會有所變化,這使得我們在理解SWB時需要考慮情感在各年齡層中的表現差異。
作為認知組成的一部分,生活滿意度通常以全球評價方式來衡量其結果。普遍認為,生活滿意度是包含對於自我生活各領域(如工作滿意度)的評估,也是幸福感的一個穩定組成部分。長期來看,生活滿意度的測評往往牽涉個體一生的幸福感,因此它的研究對於增進社會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生活滿意度可以影響一個人對生活的整體看法和情感反應,反映著他們對於生活的期待與現實的對比。
在主觀幸福感中的另外一個核心部分是優雅的生活意義。它強調實現自我潛能的重要性,例如透過追求意義和目的達成「蓬勃發展」。雖然目前對於如何可靠地量化此組成部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但許多心理學專家已經認識到,生活中的意義感是幸福感的一個重要部分。
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通常分別獨立測量。生活滿意度透過自我報告方式進行,如問卷調查。而情感平衡則是透過量度正負情感的方式來進行。有些測量方法如PANAS量表,專門用於量化人們的情感狀況。儘管自我報告是主觀幸福感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然而,這類方法也存在著偏誤的風險,例如受訪者可能因尷尬而不完全誠實。
此外,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 及日常重建方法亦愈加受到重視,這些方式能更準確反映參與者的即時情緒與所面對的挑戰。
關於主觀幸福感的理論大多數強調「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影響。在自上而下的觀點中,個體的個性特徵直接影響其如何感知生活的事件。而自下而上的觀點則認為快樂主要源於快樂的經歷以及外部的情境因素。在這方面,健康狀況與情感情緒的體驗都被認為是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的因素。
綜上所述,主觀幸福感的三大組成成為我們探究個體幸福的價值所在。這不僅促使我們去更深入地認識自我,還鼓勵社會在更廣泛的範疇中尋求幸福的基礎。你是否明白了,在追求幸福的旅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哪些潛在的資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