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化學中,亨利定律可以說是一條揭示氣體溶解行為的基本法則。這一定律指出,液體中溶解的氣體量在平衡狀態下與其上方的部分壓力直接成正比。這個比例因子稱為亨利定律常數,由十九世紀早期的英國化學家威廉·亨利所提出。以簡單的語言來說,氣體在蒸汽相中的部分壓力與氣體在溶液中的摩爾分數成正比。
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是碳酸飲料。在這些飲品的封閉容器中,容器內的氣體幾乎都是二氧化碳,並且其壓力高於大氣壓。當瓶子被打開時,封閉環境下的壓力迅速降為大氣壓,導致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降低,二氧化碳開始形成氣泡並從液體中逸出。
“水在施加一到多個額外的大氣壓下吸收的氣體量,通常等於在常規氣壓下吸收量的兩倍、三倍,等等。”
威廉·亨利在1803年發表的研究中仔細記錄了水對不同氣體的吸收能力。他的觀察結果揭示了氣體溶解的動力學事宜。這項發現的核心在於,氣體粒子在蒸汽相中的分離方式與其在溶液中分子間距的比率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雖然亨利定律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已被提出,但它至今仍然適用於許多科學與工程的實際應用。
在高壓環境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加。當碳酸飲料的容器被打開時,壓力迅速減少,導致該液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度下降,從而形成氣泡並逸出。
在酒瓶啤酒中,直接從酒桶抽取的啤酒常常比使用手動泵取出的啤酒氣泡少。這是因為在抽取過程中,手動泵的壓力增加導致更多二氧化碳溶解於啤酒中,而在啤酒出缸後,這些氣體伴隨的泡沫將展現更高水準的“狀態”。
對於生活於高海拔地區的登山者來說,血液和組織內的氧氣濃度相當低,這讓他們感到虛弱並且無法正常思考,這種情況被稱為缺氧。其中亨利定律解釋了為什麼在低壓環境下,氧氣不易被身體吸收。
在水下潛水過程中,潛水員吸入的氣體壓力隨潛水深度而增加。亨利定律指出,氣體的溶解度隨著壓力增大而增加,因此隨著潛入更深海域,體內儲存的氣體也相應增加。當潛水員上升時,氣體的溶解度減少,若超過臨界值,體內的氣泡可能會形成並造成阻礙,這便是減壓病的來源。為了避免這種受傷,潛水員需緩慢上升,以確保多餘的溶解氣體能通過血液和肺部安全釋放。
亨利定律常數可以以多種方式定義,這造成了許多不同的變體。通常有兩個基本類型,一是以水相的濃度為分子,氣相的部分壓力為分母;二是反之。這些變體可以根據所選的參數在不同的上下文下使用,這反映了氣體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不同類型的亨利定律常數的確定,對於許多化學及環境科學的計算和預測至關重要。
“亨利定律幫助科學家理解和預測溶解過程,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深邃的科學研究中。”
亨利定律對於我們理解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行為至關重要,也告訴我們在不同情況下如何管理這一過程。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真的有多少秘密隱藏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