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位時代,企業的成功正日益依賴於其IT系統的可用性。當前的行業標準是達到99.9999%的可用性,這意味著系統每年只能出現少於30秒的不可用時間。這種高可用性系統並非難以實現,但需要深入理解相應的設計與維護策略。
可用性在可靠性工程中指的是系統在某一段隨機時間內可正常運行的概率。它通常可以通過 uptime(正常運行時間)與總時間(uptime + downtime)的比率來表示。這意味著高可用性不僅依賴於系統本身的設計,還與其維護體系有著密切的關聯。
高可用性系統設計的核心在於確保系統可以在任何時候迅速恢復運行。
可用性的計算有多種方式,最簡單的方法是將系統預期的正常運行時間除以綜合的正常運行時間與故障時間:
A = E[uptime] / (E[uptime] + E[downtime])
可用性的設計通常會面臨選擇串聯型或並聯型組件的挑戰。對於串聯組件來說,其總可用性將會低於單一組件的可用性;而並聯組件則可以顯著提高系統的整體可用性,因為其中一個組件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
利用並聯組件來增加可用性時,務必確保這些組件彼此獨立運作,才能形成真正的冗餘。
高可用性的實現需要精心的策略與計畫。幾項重要策略包括:
可用性不僅是設計問題,它還與系統的維護密不可分。例如,若一項設備的MTTF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達到81.5年,而MTTR
(平均修復時間)僅需1小時,那麼該幾乎無法開機的系統可用性將高達99.999860%。這種可用性高的狀態能夠大幅減少企業運作成本,同時提高客戶滿意度。
每一個致力於高可用性系統的企業,都是對用戶承諾的不斷驗證。
在許多行業中,尤其是能源與金融服務行業,高可用性系統的需求不斷上升。在這些行業中,一旦系統出現故障,就會造成巨大的貿易損失或安全隱患。因此,建設高可用性系統成為當務之急。
如北美電力可靠性公司於1982年實施的發電可用性數據系統,就是高可用性的具體應用案例之一。這一系統使得企業能夠密切監控設備可用性,並及時進行維護。
在高可用性系統的建設中,充分理解可用性的概念與相關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而即使有了良好的設計與實施,企業仍需不斷地評估其可用性並加以改進。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否也曾思考過什麼因素會影響你的系統可用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