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位世界中,資訊的傳遞速度和準確性變得愈來愈重要,其中影像融合技術正是解決圖片資訊量不足的關鍵方案。影像融合過程是一種將多幅圖片中的重要資訊整合為較少甚至只是一張圖片的過程。這張融合後的圖片,通常含有更豐富的資訊及更高的精度,超越任一單獨來源的圖片。
影像融合的目的不僅在於減少數據量,還在於構建出對人類和機器理解上更合適的影像。
影像融合技術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有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多傳感器影像融合方面。這是一個將兩幅或多幅圖片中的相關資訊整合成一張圖片的過程,而產生的圖片將比任何單一輸入圖片更具資訊量。
在遙感應用中,空間傳感器的日益增加促使了不同影像融合算法的發展。某些影像處理場景需要同時具備高空間解析度和高光譜解析度的圖片,然而大多數可用設備均無法有效提供這樣的數據。影像融合技術允許將不同的信息源整合,生成具有互補空間和光譜解析度特徵的融合圖片。
儘管標準影像融合技術在合併過程中可能會扭曲多光譜數據的光譜信息,但仍然是各類應用的首要選擇。
在衛星成像中,通常可獲得兩種類型的圖片:全色影像(panchromatic image)和多光譜影像(multispectral image)。全色影像由衛星以最高解析度獲取,而多光譜數據則通常以較低解析度傳輸。最常見的影像融合方法包括赤-綠-藍(RGB)到光強度-色相-飽和度(IHS)轉換等。
多傳感器數據融合已成為一門需要更多通用正式解決方案的學科。許多影像處理情境需要在單一影像中同時捕獲高空間和高光譜信息,這在遙感中尤為重要。然而,現有儀器多因設計或觀測約束無法提供這類信息,而數據融合則成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影像融合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空間領域融合和變換領域融合。空間域融合的常見方法包括平均法、Brovey法、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基於IHS的方法。另一種重要的空間域融合方法是基於高通濾波的技術,透過將高頻細節注入上採樣版本的多光譜圖像來實現。
儘管空間域方法通常導致融合影像的空間失真,但頻域方法能有效處理此問題,並在空間和光譜質量上表現更佳。
目前,影像融合的常見方法包括高通濾波技術、IHS轉換融合、PCA融合和小波變換融合等。這些方法在提供高解析度的同時,使得融合影像具備更佳的空間及光譜質量。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進行影像融合的圖像都需進行註冊,因為錯誤的註冊會成為影像融合中的主要誤差來源。
多焦點影像融合技術允許從不同焦深的輸入圖片中收集有用的資訊,並生成一幅集所有重要資訊於一身的輸出影像。在視覺傳感器網絡中,許多應用無法完美呈現整個場景的細節,因此多焦點影像融合技術便應運而生。
遙感中的影像融合應用範疇廣泛,其中一個重要領域便是多解析度影像融合(通常稱為全色增強)。例如,SPOT PAN衛星提供的是高解析度的全色數據,而LANDSAT TM衛星提供的則是低解析度的多光譜影像。進行影像融合後,最終的融合影像可在解析度上得到顯著提升。
在醫學診斷與治療中,影像融合術已變得相當普遍。這項技術可將患者的多張影像進行對齊和合併,以提供額外的資訊。例如,電腦斷層(CT)圖像通常用於確定組織密度的差異,而磁共振成像(MRI)則經常被用於腦腫瘤的診斷。這些融合的影像特別有利於癌症的診斷與治療。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放射腫瘤學專家可以充分利用強度調制放射治療(IMRT),許多影像的重疊可以提供更準確的腫瘤靶向體積。
未來,影像融合技術將如何影響各個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