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各種傳染病的威脅時,免疫系統的健康與否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生存機會。免疫,或稱免疫接種,是指個體的免疫系統對感染性病原(免疫原)進行強化的過程。當身體接觸到外來的分子時,它會啟動免疫反應,並發展出快速反應的能力以應對再次遭遇。這便是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功能。
透過控制的方式讓人體接觸免疫原,能讓身體學會保護自身:這便稱為主動免疫。
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元素包括T細胞、B細胞以及B細胞產生的抗體。這些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能夠快速反應,對抗第二次接觸外來分子的挑戰。
被動免疫則是直接將這些免疫元素引入體內,而非由身體自行產生。免疫的方式有多種,自然免疫是指那些抵抗過某種病原體的生物所獲得的免疫力,而人工免疫最主要的形式便是接種疫苗。
在過去幾十年中,疫苗已成功減少多種可預防之疾病的發病與死亡率。
接種疫苗代表了一種重要的公共衛生成就。自 1979 年起,美國便已經消除了小兒麻痺症,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仍然有其風險存在。接種疫苗的有效性不僅能夠防止疾病的嚴重發展,還能降低某些傳染病的傳播率。
疫苗的歷史可追溯到數世紀前,當時人們只能通過遭遇疾病並存活下來獲得免疫。以天花為例,早在中國的文獻中記載了通過接種小天花皮膚的粉末來獲得免疫的做法。雖然這樣的措施死亡率仍然存在,但比起自然感染的死亡率要低得多。
直到1798年,愛德華·賈納發明了使用牛痘接種的方法,這個相對安全的疫苗接種技術逐漸取代了天花的傳統接種技術,並開啟了疫苗接種的新篇章。
疫苗技術的發展是公共衛生史上的重大突破,也為後來對其他疾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礎。
主動免疫通常是指通過自然接觸微生物或藉由疫苗接種來激活免疫系統,這樣一來,身體便能夠在再次遭遇同樣病原時,迅速進行有效反應。與此相比,被動免疫則是將已經合成的免疫體系元素直接輸入人體,這種方式的效果即時但持續時間較短。
例如,母親在妊娠期間向胎兒傳遞抗體,就是一種自然的被動免疫,而人工被動免疫多用於突發疫情中,或作為某些毒素的緊急治療。
免疫接種的社會外部效應,表現在不僅能保護接種者,還能保護周圍未接種的人群。這種群體免疫的現象常常未能在市場交易中充分反映,造成一些人選擇不接種疫苗,導致公共健康風險上升。
若個體的私人邊際效益低於社會邊際效益,則會導致免疫接種的消費不足。
此時,政府的介入便非常重要,藉由補助等措施提高接種率以獲得社會最佳結果。即使有此舉措,某些社會群體仍會因為健康風險的疑慮而不願接種疫苗,造成社會免疫達不到最佳水平。
在美國,族裔和種族顯著影響人們對預防和治療健康服務的利用與健康結果。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群體的免疫接種率低於其他族裔,這些差異導致了相對高的死因率。
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間,非裔美國人的死亡率高於白人,這一現象明顯受到疫苗接種率低的影響。
透過免疫接種的普及,我們能夠有效的保護個體,也能進一步改善社會整體的健康水平。然而,我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克服社會中存在的免疫接種障礙以建立更強大的社會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