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電子設備中,電池作為重要的能源來源,其性能直接影響使用體驗,而電池的關鍵組件之一便是聚合物分隔器。這種分隔器的主要功能在於避免正負極間的短路,同時使離子在電池中得以流通。聚合物分隔器的微孔結構不僅影響電池的能量和功率密度,還影響其循環壽命及安全性。因此,了解聚合物分隔器及其微孔結構的重要性,對我們認識電池技術的未來尤為重要。
分隔器是置於電池陽極與陰極之間的透過膜,其核心功能是防止兩極接觸而造成的電氣短路。
聚合物分隔器的發展歷史並非完全針對電池技術而創造,它們主要源於其他技術的應用。1983年,Yoshino 和其團隊首次為二次鋰離子電池開發了聚合物分隔器。初期選用鋰鈷氧化物作為陰極及聚乙炔作為陽極,隨後發展出更具穩定性的鋰鈷氧化物與石墨的組合,為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鋪平了道路。然而,為了解決過熱及過電壓的安全隱患,聚合物分隔器的安全性便成為了首要任務。
Yoshino 開發的微孔聚乙烯膜分隔器具備「熔斷器」功能,能有效防止電池過熱時的危險。
聚合物分隔器可使用多種材料製成,包括非織造纖維(如棉、尼龍、聚酯、玻璃),以及聚合物薄膜(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生產過程通常採用乾法或濕法,這兩種方法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分隔器的微觀結構及功能。例如,乾法通常更適合高功率密度的應用,而濕法則在充放電循環中表現更佳。
乾法過程中,聚合物樹脂經過擠出、退火及拉伸步驟,確保形成可控的微孔結構。卻又不失其機械強度。相對於此,濕法則先將樹脂與添加劑混合後加熱,使其成為均勻的膠狀膜,再通過揮發性溶劑去除添加劑,形成所需的微孔效果。
濕法製作的分隔器擁有更高的離子導電性及更好的尺寸穩定性,適合長時間的電池使用。
目前市場上應用最廣泛的聚合物分隔器多為聚烯烴材料,因其具有半結晶結構,能兼顧機械強度及電池性能。此外,近年來的研究也在探索一些改良型的聚合物選擇,例如聚氟化乙烯(PVDF)和聚三苯胺(PTPAn)等,以增強電池的安全性與效能。
聚合物分隔器的性能涉及多項關鍵屬性,其中包括化學穩定性、厚度、孔隙率和機械強度等。這些特性直接影響電池的運行效率與安全性。例如,孔隙率必須合適,以便能夠有效地加快離子的輸送,同時又要夠穩固以抵抗外部壓力和熱量變化。許多性能不佳的分隔器會導致電池事務故障,其原因可能是厚度不均或孔隙度不平衡等。
合適的孔隙率和孔徑分布是確保電池性能穩定的關鍵。
在鋰離子電池中,聚合物分隔器不僅起著隔離陽極與陰極的作用,還能支持電池的整體性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多層聚合物分隔器的出現使得電池可在過熱的情況下自動關閉,從而增強安全性。此外,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相關的製造技術也莊嚴提升,致力於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缺陷,提升分隔器的性能。
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聚合物分隔器的研究也在不斷演進。科學家們正致力於開發更具性能與安全性的高級分隔器,以應對未來電池應用的挑戰,例如電動車輛及可再生能源存儲。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孔結構的優化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否用更優化的微孔結構來提升電池的整體性能,將是未來你我共同關注的焦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