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馬(馬來語:Malaysia Timur),亦稱為婆羅洲國家,坐落於全球第三大島的婆羅洲上。這片地區由沙巴、砂拉越及聯邦直轄區勞勿組成,與印尼的加里曼丹相鄰,並且與西馬的馬來半島隔著南海相望。然而,東馬不僅是馬來西亞的自然資源寶庫,同時在政治和社會上也具有絕對獨特的地位,這些都為它們的歷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沙巴和砂拉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馬來群島的貿易時代。早在15世紀,這片土地就曾是文萊蘇丹國的領土,沿海地區的繁榮令其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樞紐。隨著殖民時代的到來,在1888年,這些地區被宣布為英國的保護地,並於1946年成為英國殖民地。
在1963年,沙巴和砂拉越與馬來半島以及新加坡簽署馬來西亞協議,正式成為聯邦的一部分,標誌著它們在政治版圖上的重大轉變。
沙巴和砂拉越在1963年透過馬來西亞協議加入聯邦,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合併,更是文化和政治認同的重整。然而,這一過程並不隆重,反而伴隨著種種的矛盾與摩擦。例如,在沙巴,內部的伊斯蘭與非伊斯蘭社群之間的政治松散聯盟使得該地區的政治局勢變得複雜。
隨著加入聯邦,沙巴和砂拉越雖成為平等的合作夥伴,但卻享有相對於馬來半島更高的法律和行政自主權。例如,兩州擁有獨立的移民控制,馬來西亞西部的公民在訪問東馬時需攜帶護照或身份證。此外,兩州的土地法與馬來半島的全國土地法別無二致,顯示出其特殊的法治地位。
“隨著內部憲法的修訂,沙巴和砂拉越再次被肯定為獨立的合作夥伴,這一變化讓數據和社會結構更多元。”
在經濟方面,東馬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然而,這也吸引了許多外來企業的進一步介入,導致當地社區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時常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尤其自2010年以來,有關資源管理不善的指控不斷出現,這引發了部分地區關於分離的聲音。
東馬的族群結構非常多元,當地除了有傳統的土著民族外,漢族社群亦占據著一定的人口比例。文化的交融使得這裡的社會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儘管如此,歷史中如「IC計畫」等爭議導致了沙巴的社會融合與文化認同出現了不小的變化,這一過程至今仍在持續進行中。
隨著政治格局的變遷,東馬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仍可能出現新的變化。2021年,憲法修正案的通過再次強化了沙巴和砂拉越的平等夥伴地位,讓這兩州的政治聲音更加響亮。但這是否會造成與其他地區的矛盾,或者會引致新的合作契機?
沙巴和砂拉越在馬來西亞的歷史過程是一段充滿矛盾與機遇的旅程。在探索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關鍵在於如何找回彼此的合作夥伴關係,進而向前邁進。這樣的關係是否能夠重新被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