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藝術的界限開始模糊,藝術家們面對新興的科技和社會變化,開始探索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被稱為系統藝術。它受到控制論和系統理論的影響,試圖反映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以及藝術世界本身的社會徵兆。系統藝術不僅僅是一種美學實踐,也是對於當時科技發展的一種回應,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家們為什麼會選擇將科技納入他們的創作中呢?
系統藝術代表了一種意圖,藝術家們尋求建立一個更靈活的參考框架,將位於系統結構中的意義賦予了畫作本身。
極簡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抽象運動於1960年代初期興起,源自於幾何抽象。這一運動排斥了關係性及主觀性繪畫的理念,轉而主張一種極端的簡約。反形式運動因而成為了系統藝術背景中的一部分,藝術家如肯尼斯·諾蘭、阿爾·赫爾德與法蘭克·斯特拉,他們所創作的抽象畫作,被認為是系統藝術的一部分。
在1960年代,音頻反饋、磁帶迴圈及電腦生成作曲技術越來越普遍,反映出對信息、系統和循環的控制論意識。這一時期,視覺藝術家們也開始探索電子反饋技術。在倫敦的當代藝術學院舉辦的名為「控制論的意外」的展覽,正是控制論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
生成藝術,透過算法和系統的運用,帶來了藝術創作的模範。當社會發生變化時,藝術家桑尼亞·蘭迪·謝里登於1970年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創立的生成系統計畫,便是對此變革的回應。他所設立的計畫旨在讓藝術家和科學家共同探索當代科技與藝術生活的關聯,使藝術家的角色不再是被動,而是積極參與。
過程藝術是一種將創作的過程推至藝術表現核心的運動。根據藝術家們的觀點,藝術的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隨著隨機性與即興表演的引入,藝術變成了一場創作的旅程,而非僅僅是藝術品的產物。
系統繪畫和系統雕塑強調了一種使用簡單幾何形式來表達複雜概念的方式。這些藝術形式關注的不僅僅是對象本身,而是對象之間的關係。在此背景下,藝術家通過系列化的方式,表達出更深層的意義和感受,使觀看者的經驗變得更加豐富。
藝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表達,而是一種對於生活和科技交互影響的深刻思考。
當我們回顧1960年代的系統藝術時,我們不禁思考,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未來的藝術將會如何演變?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會否成為一種常態,而其藝術顯現的意義又將如何改變?
藝術不僅是創造靈感的表達,還是一種對於存在的探索與反思。在科技與藝術交匯的未來,我們是否準備好面對不斷變化的藝術景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