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終結的秘訣:釋放因子的神奇角色究竟是什麼?

在遺傳生物學中,釋放因子(release factors)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蛋白質合成的最後階段。這些特殊的蛋白質能夠識別信使RNA(mRNA)中的終止密碼子,從而促進翻譯的終止。這一過程的了解不僅揭示了細胞內部運作的奧秘,還為科學家開啟了研究更複雜生命現象的新窗口。

「釋放因子的存在讓新合成的多肽能夠順利從核糖體中釋放出來,否則它們將無法完成製造。」

在mRNA的翻譯過程中,大多數密碼子是由被稱為氨基酸轉運RNA(aminoacyl-tRNAs)的“充電”tRNA分子所識別。根據標準的遺傳密碼,mRNA中有三種終止密碼子:UAG(“琥珀”)、UAA(“黃土”)和UGA(“蛋白”或“環境”)。儘管這些終止密碼子看似與普通密碼子無異,但它們卻並不被tRNA翻譯。1967年,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基(Mario Capecchi)首次提出,所謂的釋放因子並非tRNA,而是一種蛋白質。

釋放因子分為兩大類。第一類釋放因子通過在核糖體的A位點結合,模擬tRNA的結合方式來識別終止密碼子,並在聚肽釋放時解體核糖體。第二類釋放因子則是GTP酶,負責增強第一類釋放因子的活性,幫助其從核糖體中解離。細菌釋放因子包括RF1、RF2和RF3等。而在真核生物和古生物中,這些釋放因子的命名相應改為“eRF”,表達“真核釋放因子”的意思。

「釋放因子的演化顯示出細菌及古生物-真核生物的釋放因子之間的分開發展,反映了生命演化的異彩紛呈。」

在結構與功能方面,科學家們已經解開了多種細菌70S核糖體與三種釋放因子的晶體結構,顯示了RF1和RF2在終止密碼子識別中的細節。此外,真核生物的80S核糖體在與eRF1和eRF3結合時的冷EM結構也提供了進一步的洞見。這些結構幫助我們理解在終止過程中,即使是微小的變化也可能影響整個翻譯機制。

對於細菌的釋放因子而言,它們主要由四個域組成。其中,每一個域都有其特定的催化性質和功能。特別是第二域中的“三肽反密碼子”結構,對終止密碼子的識別至關重要。該構造只有一個殘基通過氫鍵的形式參與此次過程,而第三域中的GGQ動機則對於肽基-tRNA水解酶(PTH)活性至關重要。

在真核生物類似的結構中,eRF1被分為四個域,N端域主要負責終止密碼子的識別,以及M域和C域在聚肽釋放過程中的功能。釋放因子的協同作用對於RNA合成的完整性至關重要。在這一系統中,當eRF3水解GTP後,放置位置的變化使GGQ進入肽轉移中心(PTC)以促進水解。

「透過釋放因子的作用,核糖體不僅能夠有效地釋放合成的蛋白質,還能夠準備再次參與後續的翻譯過程。」

科技的進步,使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複雜的生物過程,並對它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且,有關釋放因子的研究不僅對分子生物學領域具有深遠影響,也可能為醫學領域的應用帶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開發新療法和藥物方面。

釋放因子的進一步研究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揭開更多生命奧秘的大門?

Trending Knowledge

為什麼eRF1能破解所有終止密碼?揭開真相!
在生命的分子機器中,蛋白質合成是一個關鍵的過程,而翻譯終止則是這個過程的重要環節。釋放因子(release factors)作為促成翻譯終止的蛋白質,能夠識別mRNA序列中的終止密碼子。當提到能夠破解所有三個終止密碼子的蛋白質時,eRF1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科學家探索的焦點。 <blockquote> 「蛋白質合成的終止過程就如一場精心排練的演出,而eRF1無
終止密碼如何控制翻譯?發現RF1與RF2的神秘力量!
在遺傳密碼的翻譯過程中,終止密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停止信號”確保了蛋白質合成的正確結束,而這一過程主要依賴於釋放因子(release factors,RFs)的介入。在細胞翻譯過程中,這些因子如何控制翻譯的終止,尤其是RF1和RF2這兩種蛋白,無疑引人關注。 <blockquote> 被稱為釋放因子的蛋白質,能夠識別mRNA序列中的終止密碼,並促使新合成的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