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電子學中,翻轉鎖(Flip-Flop)和鎖存器(Latches)是兩種具有穩定狀態的基本電路。它們可以儲存狀態信息,並且在一個或多個控制輸入的信號影響下改變狀態。這使得翻轉鎖成為順序邏輯中的基本儲存元素,在計算機、通訊及許多其他系統中都極為重要。
翻轉鎖和鎖存器用於數據儲存,保存一位二進位數據;其兩種狀態分別表示“1”和“0”。
順序電路相較於組合電路,具有更複雜的行為特徵,因為它的輸出不僅取決於當前輸入,還取決於其過去的狀態。這樣的特性也使得翻轉鎖在計數脈衝和對可變定時輸入信號進行同步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有關翻轉鎖和鎖存器的術語,歷史上曾經常將其泛指為電路結構,包括非同步的透明電路和時脈驅動的同步電路。現代作者則通常將“翻轉鎖”這一術語專指邊緣觸發的儲存元件,而將“鎖存器”用於等級觸發的電路。
當一個電平觸發的鎖存器啟用時,它會變得透明,而一個邊緣觸發的翻轉鎖的輸出僅在時鐘邊緣改變。
迄今為止,有多種類型的翻轉鎖和鎖存器可供選擇,通常作為集成電路提供,並在單一晶片上包含多個元件。例如,74HC75是一種四組透明鎖存器,屬於7400系列。
翻轉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埃克爾斯(William Eccles)和F.W.喬丹(F.W. Jordan)發明了第一個電子鎖存器,稱為埃克爾斯-喬丹觸發電路。它由兩個活躍的元件(真空管)組成。
這一設計在1943年的英國“巨型數字機”中得到了使用,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電路及其晶體管化的版本,雖然整合電路的出現使其失去了一些市場,但仍然是計算機中常見的組件。
根據P.L.林德利(P.L. Lindley)的說法,翻轉鎖的各種類型(如SR、D、T和JK)是在1954年的UCLA計算機設計課程中首次詳細討論的。
透明鎖存器可以通過一對交叉耦合的反相元件來構建。時脈驅動的翻轉鎖則是針對同步系統特別設計的,這些元件僅在專用時鐘信號的過渡期間響應其輸入。這種設計確保了只有在時鐘邊沿到達時才會改變輸出信號,從而可以在不同情況下進行信號的穩定跟蹤。
翻轉鎖和鎖存器通常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包括SR(設置-重置)、D(數據)、T(翻轉)和JK(見歷史段落)。這些翻轉鎖在行為上有所區別,能夠根據不同的輸入信號及當前輸出計算“下一”狀態。
不論是使用靜態門電路構建的SR鎖存器,還是使用NOR和NAND邏輯閘的基本架構,都是令科技演進的基礎。
隨著電子設備的日益進步,翻轉鎖的設計也變得更加複雜而高效。新型的翻轉鎖可能會引入更高的工作頻率和更低的功耗,進一步改變未來數位電路的發展趨勢。
在考慮到這些轉變之後,我們不禁思考: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未來的翻轉鎖會如何展現其前所未有的潛力和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