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中,木星是最神秘的行星之一,而其最著名的特徵無疑是大紅斑。這個巨大的高壓區域形成了持續的反氣旋風暴,自1831年以來不斷被觀測。儘管有著悠久的觀測歷史,但這個漩渦的實際存在年限卻引發了科學家的爭議:這個風暴到底存在了多久?
大紅斑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風暴,其風速可達432公里/小時,並且其色澤的來源至今仍是一個謎。
學者一般認為,大紅斑於1664年首次被描述,但許多科學家質疑當時所見的這個「斑點」是否與今日所見的大紅斑相同。早期的觀測記錄存在著長時間的空白,例如從1665年到1713年的48年間,有關該風暴的觀測相對稀少。
科學家們推測,原始的斑點可能早已消失,隨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風暴,這就是今天所見的大紅斑。
在1979年,當雙子星探測器(Voyager 1)首次傳回大紅斑的詳細圖片時,這一風暴的歷史進一步被挖掘出來。進入21世紀後,科學家發現大紅斑的直徑正在收縮,這引發了有關其持續性和穩定性的討論。
截至2004年,大紅斑的長度僅為百年前的一半,預計到2040年將變得圓形。然而,這一變化是否是正常的波動尚不清楚。
隨著Juno太空船在2016年進入木星的極軌道後,科學家們更深入地研究了這個巨大的風暴,試圖解開其複雜的動力學和結構。
大紅斑的結構如同一個橢圓形反氣旋,位於木星南半球的赤道下方22度。根據NASA的研究,大紅斑的深度可能在200至500公里之間,其內部風速仍在上升,這說明其基本運作的動力源依然是強大的氣流。
研究顯示,大紅斑的暖和核心相較於周圍的環境更為明顯,並且存在著一個強烈的高壓帶,其能量源源不斷。
大紅斑以其逆時針的方向旋轉,並且會受到木星不同緯度的風場影響。其周圍的強風速可達432公里/小時,然而,內部的氣流卻顯得相對靜止。
至於大紅斑的顏色,科學家至今未能確定其來源。有假說認為,大紅斑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可能是由氨基氫硫和丙炔等有機化合物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產生的,這創造出了一種紅色物質—可能是稱為「硫化物」的複雜有機化合物。
大紅斑的顏色會隨時間而變化,從磚紅色到淡鵝黃色都有可能,並且其可見度與木星的赤道帶有密切關係。
隨著天文學技術的發展,對於大紅斑的觀測將更加精準,並有可能揭示更多未知的科學奧秘。科學家們對於這個持續不斷的風暴能否繼續存在,也充滿了好奇。
大紅斑是否會走向終結呢?這個問題或許需要將來的探測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