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許多低迷的時期,難民的安置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定義,第三國安置是難民的三種持久解決方案之一,這對於那些因戰爭、迫害或災難而逃離故鄉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與自願返回和本地融合不同,第三國安置允許難民長期或永久居住於安置國,並可能獲得該國的公民身份。
自2016年以來,全球有65.6百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其中僅約190,000人獲得了第三國的安置名額。
在進行第三國安置時,不同國家對難民的選擇標準有所不同,這使得某些國家成為更受青睞的選擇。以加拿大為例,根據數據,該國於2022年安置了超過47,600名難民,成為世界上難民安置的領導者。相對之下,美國在2018年之前一直是難民安置的主要國家,但隨著政策變化,這一地位發生了轉變。
難民安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至1951年間,國際難民組織(IRO)在二戰結束後安置了超過一百萬名難民。當時,大部分難民被安置在歐洲以外的地區。從那些逃離在1900年代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中,難民的安置成為全球人道關懷的一部分。這其中包括1956年匈牙利革命後逃至外國的數十萬匈牙利人、1970年代被迫逃離烏干達的岳旦亞裔、以及越南戰爭之後的越南難民等多個範例。
第三國安置的旅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出發前、出發和抵達後。出發前的選擇根據難民的脆弱性和風險進行篩選。只有在得到UNHCR或其他機構的確認後,難民才能適用於安置計劃,這一過程是否能夠保證他們的安全與生活穩定至關重要。
在選擇過程中,許多接受國家通常會優先考慮女性和家庭,以此來減少潛在的安全風險。
然而,難民的選擇過程並不是完全公平的。其他因素,例如社會和政治的需求會影響不同國家的選擇標準,某些人可能會因為這些偏見而徘徊在選擇邊緣。
難民在抵達新國後,面臨的經濟挑戰往往是實質性的。在美國,經濟獨立被視為首要目標,然而對於許多難民來說,他們面臨語言障礙、文化差異以及受教育程度較低等挑戰,這些都影響了他們在新家的成功與融入。
不同國家的難民安置計劃參差不齊,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等國有各自規範的安置方案。而歐洲在某種程度上則試圖通過聯合方案減輕各自的負擔,以促進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合作的成功在於各國是否能在相互信任中達成共識。
第三國安置不僅僅是一個保護或援助的過程,它還涉及複雜的選擇和規劃,而選擇特定國家的原因也隨著時間進行變化。面對未來,當我們思考難民安置的潛在改進時,我們是否能夠做到更加包容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