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黴菌,也稱為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種分布廣泛的腐生及病原真菌,主要以其對穀物、豆類和堅果的感染而聞名。這種真菌的名字來自拉丁文,意指「黃色」,這與其孢子的顏色有直接關聯。在收穫、儲存以及運輸過程中,這種真菌的後期腐爛現象常常導致農作物的損失。而在收穫之前,黃黴菌的感染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使其更加難以識別。
黃黴菌的感染能在農作物仍然在田間的情況下發生,儘管常常偽裝成潛伏狀態,直到後期儲存或運輸才顯現出來。
該真菌的環境要求使其在潮濕和高溫的條件下特別活躍,這就是為什麼在熱帶地區,該真菌更常見的原因。在農作物的生長期間,各種植物壓力,像是幹旱、嚴重的葉子損傷以及儲存環境不理想,都促進了黃黴菌的繁殖。
黃黴菌在土壤中越冬,並以菌絲或硬化體的形式存在於腐爛的有機物中。隨著條件的合適,它會發芽,產生新的菌絲和稱為子囊的無性孢子,這些孢子是A. flavus的主要傳播來源,通過風和昆蟲等媒介擴散到穀物或豆類上進行感染。
在玉米作物中,A. flavus會透過雜亂的絲毛進入玉米的絲中,最終導致玉米核的感染。
在環境方面,黃黴菌是一種耐熱的真菌,能在其他真菌無法生存的條件下生長。尤其是當植物材料在高水分的環境中儲存時,這種真菌的生長會增強,從而導致更多的作物損失。
為了確保穀物和豆類不受A. flavus的感染,農民在收穫前、中、後期必須採取一系列措施。儲存單位的溫度應儘可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阻止病原體的增長。虛空氣流通系統也被廣泛使用,這有助於排出多餘的潮濕與熱量。
某些研究表明,將酵母Pichia anomala應用於玉米和堅果的生長中,可以有效地限制A. flavus的擴展。
除了生物控制方法,優良的灌溉管理可以有效減輕由於幹旱帶來的壓力,這也是減少病原體感染的關鍵。研究人員正著手瞭解某些植物蛋白,這些蛋白在抵抗A. flavus的入侵中扮演重要角色。
黃黴菌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其產生的黃曲霉毒素,這種毒素對人類和動物造成的影響是相當嚴重的。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一個農場上,約10萬隻火雞因饲料中的黃曲霉素而死亡,這為此後的農業實踐和監管措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研究顯示,不同的環境條件和植物類型會影響A. flavus的黃曲霉素產量,高水分和高溫度的環境會使毒素的產量激增。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缺乏監管和資源,農作物損失甚至超過30%。這對當地經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Aspergillus flavus不僅在農業上造成重大損失,還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導致多種疾病,包括肝癌和免疫系統問題。在面對這種難纏的病害時,我們終究可以依賴哪些有效的策略來預防和治療相關的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