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因與環境互動的複雜網絡中,有一個重要但常被忽視的機制,那就是表觀基因啟動(epigenetic priming)。這個概念是指細胞的表觀基因組因外部生物刺激或路徑的影響,而將特定的染色質區域從封閉狀態轉化為開放狀態,從而使得轉錄因子或其他修飾機制能夠訪問DNA,參與基因調控。
表觀基因啟動的作用會塑造細胞生命中的基因調控機制,進而影響細胞的功能和命運。
表觀基因啟動是指受刺激而觸發的潛在表觀基因狀態,例如藥物或環境變化。這種狀態通常伴隨著染色質的鬆弛,從而導致開放(euchromatin)狀態的形成,並使某些基因的轉錄增加。觸發信號通過多種表觀基因機制來實現,其中最顯著的是組蛋白乙醯化和組蛋白甲基化。
然而,涉及組蛋白修飾的多數表觀基因因素通常是非特異性的,意味著染色質的鬆弛和緊縮不會針對細胞內的特定區域。因此,表觀基因啟動及其產生的基因轉錄會在整個細胞中進行,影響多個染色質位點。
由於染色質重塑過程的可逆性,透過對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等逆轉劑的抑制,表觀基因啟動造成的開放染色質狀態可以得到持續控制。
表觀基因啟動首次在癌症研究中得到關注,尤其是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觀基因變化被發現與致癌過程有關。與DNA突變相比,DNA甲基化的可逆性為癌症治療提供了新的前景。此外,研究表明,表觀基因啟動可以作為一種‘預處理’,使腫瘤細胞對抗甲基化化療藥物敏感。
如胃癌等多種類型癌症,均與表觀基因的異常改變密切相關,具體表現在DNA甲基化的異常。因此,這種可逆的表觀基因改變為癌症治療帶來了新的機會,並且臨床試驗顯示,表觀基因治療有助於改善肿瘤所引起的細胞功能障礙。
許多臨床試驗已經評估了表觀基因治療作為癌症治療預處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結腸癌的研究中,使用5-azacytidine(DNMT抑制劑)和romidepsin(HDAC抑制劑)對接受pembrolizumab治療的患者進行預處理,發現是可行且大致安全的。
胃癌的研究顯示,5-AZA的預處理對於去甲基化異常的基因位點效果顯著,未來面臨治療的患者可望受益。
在神經科學領域,表觀基因的修飾,尤其是表觀基因啟動,被認為是負責神經元記憶編碼的基礎機制。與此相似,研究顯示即使在檔案的蛋白質合成被抑制的情況下,記憶仍然可以被檢索,這進一步確認了表觀基因對記憶形成的重要性。
多項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表明,早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因素,例如母體營養和體組成,會影響後代的代謝表型。表觀基因啟動被認為是引起基因表達持久變化,最終導致代謝綜合症的主要機制之一。
例如,Agouti小鼠的研究顯示,早期環境暴露對後代適應性的影響是顯著的。
總的來看,表觀基因啟動不僅在癌症和神經科學領域展現出重要角色,還有潛力影響多種生理過程。當我們更深入了解這一機制時,是否會重新思考基因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未來如何利用這一知識改善健康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