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了驚人的53.0 GtCO2eq,這是歷史上的最高紀錄。相比於2022年,增幅達到1.9%,相當於994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中國、美國、印度、歐盟27國、俄羅斯和巴西成為最大的排放國,它們共同占全球人口的49.8%、全球GDP的63.2%、全球化石燃料消耗的64.2%以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62.7%。
「這些國家的排放數據,不僅影響著全球氣候,還可能對未來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自2006年以來,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居於全球之首。儘管如此,僅僅依賴總排放量來評估各國的責任是不夠的,因為這並沒有考慮到各國的人口規模。中國的排放量雖然最大,但考慮到其龐大的人口,實際上其人均排放量仍低於美國。
「若以人均排放量來看,中國(9.24噸)的排放量幾乎是美國(13.83噸)的三分之二,而巴勞(62.59噸)則是排放人均量最高的國家。」
此外,環境專家指出,傳統的以領土為基礎的排放量計算方法,也無法完整反映一國的環境影響。因為許多國家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實際上是為了其他國家的消費而付出的代價。
例如,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排放量都是為了生產被運往歐洲和北美的商品,這使得購買者國家難以看到它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直接貢獻。
「全球變暖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乾旱加劇、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都在提醒我們必須行動。」
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影響。根據科學文獻,二氧化碳是人為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並對全球變暖的貢獻最大。隨著全球平均氣溫自工業化以來上升了1.1°C,這不僅威脅著全球生物的多樣性,也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戰。
在這些高排放國中,印度和中國的排放增長引起了特別的關注。2023年,印度的相對增幅高達6.1%,而中國則以784萬噸的絕對增幅成為全球排放增長的主要來源。這引發了關於如何制定和執行減排政策的激烈討論。
「環境公益組織呼籲各國政府認識到,僅僅靠國內產出並不意味著可以逃避更大的全球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排放的國際貿易因素也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往往轉嫁到最終消費國。這使得一些國家在出口商品時以相對較低的排放成本將責任轉移,這值得國際監管機構進行更深入的調查與對策。
目前,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尤其在追求經濟增長與氣候責任之間找到平衡的困境。各國間的合作愈發顯得重要,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對抗日益嚴峻的全球變暖危機。
在未來的日子裡,各國需要中止愈加增加的排放,尤其是應該在技術創新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上做出更多投入。如何才能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並最終為後代留下可持續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