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這個如今全球知名的影院格式,與觀眾在大銀幕上享受嶄新視覺體驗的期待交織著,其背後是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Robert Kerr和William C. Shaw四位創始人的執著和創新。IMAX的誕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電影行業的革命,讓無數電影愛好者能親歷其境,身臨其境。那麼,究竟是什麼推動了這些創始人實現這項偉大構想的呢?
起初,這些創始人的合作始於1967年,他們成立了多屏幕公司(Multiscreen Corporation, Ltd.),其信念是透過多個屏幕以獲取震撼的視覺效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意識到,這種方法雖然引人注意,但無法實現真正的影院體驗。因此,他們決定將重心轉移向創造一個大型、質量更高的單一影像,最終改名為IMAX(即「最大影像」)。「一個大型圖像比多個小圖像來得更具震撼力。」
IMAX的創新不僅在於其名稱,還包括全新的拍攝和放映技術。這些創始人設計了一種獨特的「滾動迴圈」錄影技術,這 Allowed IMAX使用了更大的膠卷格式,從而提高影像的解析度。這一技術使得影像清晰度達到傳統35mm影片的三倍之多,讓觀眾在觀看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浸入感。
1970年,IMAX的首部電影《Tiger Child》於日本大阪的世博會上首映,這次展示不僅成功地吸引了目光,還為IMAX打響名號。隨後,第一個永久性IMAX影院在多倫多奧寶劇院成立,並在1971年正式放映,
這種新型放映技術迅速受到觀眾歡迎,成為人們心中「大銀幕」的代名詞。「我們的名字代表著關於影像極限的追求。」
2000年代初,IMAX再次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轉型,將焦點轉向數位放映。隨著數位IMAX系統的引入,IMAX能夠迅速擴大其市場範圍,從299個螢幕增長至超過1,000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熟悉的影院中體驗IMAX的魅力。這一變革卻伴隨著一定的質量下降,而消費者也開始對這個標籤的真實意義產生了疑問,
這引導觀眾對「LieMAX」的出現表示不滿,不少人對IMAX的品質產生了懷疑。「IMAX的名號,靜靜地承受著質量和價值的壓力。」
隨著科技進步,IMAX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與更新,新型的攝影技術和投影系統也在持續推出。即使面對數位化浪潮帶來的挑戰,IMAX仍保持著逐步革新的決心,為未來的電影呈現開創新章。最新技術如IMAX雷射系統正在應用於各類型的觀影設施中,試圖提供更高品質的觀影體驗。
這些創始人無疑改變了電影的歷史,從他們的創造中,我們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影像藝術的魅力。好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進,IMAX又會如何進一步革新,為我們帶來無限可能的觀影體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