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中,EPN(O-ethyl O-p-nitrophenyl phenylphosphonothionate)被廣泛用作殺蟲劑,主要針對如歐洲玉米螟、稻梗螟、棉花蟲及煙草芽蟲等害蟲。然而,近年來有關EPN在人體中轉化而引起的毒性問題日益受到關注。這種化合物究竟如何在體內變得更具毒性?
EPN是一種磷醚類的殺蟲劑,它的代謝產物EPNO則是一種磷氧類化合物,二者的結構上主要差異在於含氧和含硫的不同。
EPN的毒性源於其抑制乙醯膽鹼酯酶(AChE),一種負責分解乙醯膽鹼的酶。當EPN進入神經系統後,它會迅速在脂質環境中作用,干擾神經傳導,導致乙醯膽鹼的積累,進而引發過度刺激的現象。
EPN在人體內會轉化為其氧類比物EPNO,這一過程使得EPN的毒性更為顯著。由於這種轉變,其中的毒性成分將更有效地抑制AChE的活性。
研究發現,EPN不會直接造成毒害,而是通過其代謝產物EPNO來發揮毒性,這使得EPN成為一種具延遲神經毒性影響的化合物。
EPN主要用於農作物的保護,針對多種害蟲。然而,它的毒性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在人類中,接觸EPN後可能會出現流汗、噁心、抽搐等多種症狀,甚至會導致重度中毒。
不同實驗表明,EPN的毒性因接觸的方式(如吸入、皮膚接觸等)而異。人類對EPN的耐受性相對較高,但長期或高劑量接觸仍然會導致中毒風險。
根據資料,人體每天攝入6毫克EPN長達47天沒有明顯效果,但提高到9毫克時將出現可逆性膽鹼酯酶抑制。
對於長期接觸EPN的工人,必須謹慎考量其職業性毒性。各國對EPN的允許暴露極限不同,通常範圍在0.1到0.5毫克每立方公尺之間。若接觸量超過此極限,便可能導致急性中毒,甚至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在動物實驗中,EPN經由皮膚或吸入方式給予,均能引發顯著的健康問題,例如肌肉顫動、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的案例。
目前,EPN並沒有特效的解毒劑,一旦發生急性中毒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醫療人員可透過靜脈或肌肉注射阿托品進行救治,並需定期觀察患者的狀況,以確保症狀獲得有效緩解。
中毒症狀可能在接觸後的12小時內出現,醫療處置必須迅速,以減輕患者的痛苦。
儘管EPN在農業中是有效的殺蟲劑,但其帶來的健康風險卻不容忽視。隨著對其毒性影響的研究深入,未來是否有必要重新評估和管控這種化合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