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感受器(CaSR)是一種類C的G蛋白偶聯受體,負責感知細胞外鈣離子的濃度。它主要分布於甲狀旁腺、腎臟的腎小管以及大腦中,奇妙的結構設計使它在鈣平衡中的角色令人著迷。在甲狀旁腺中,CaSR調控著甲狀旁腺激素(PTH)的釋放,進而影響全身的鈣平衡。而在腎臟中,CaSR則對鈣、鉀、鈉和水的重吸收有抑制效果,具體取決於腎小管的不同區域。
自從1993年Brown等人首次分離出名為BoPCaR的牛甲狀旁腺鈣感受器以來,對CaSR角色的深入分析一直在持續進行,特別是在甲狀旁腺疾病及其他組織和器官的功能上。
CaSR的每個原聚體擁有一個巨大且位於外部的N端細胞外結構,連接形成VFT(獅子捕蠅)結構域。該受體還具有一個半胱氨酸豐富(CR)結構域,將VFT連結至七個跨膜域(7TM)。隨後,七個跨膜結構域之後是長的細胞質尾部。儘管尾部並無明確結構,但在受體的運輸和磷酸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CaSR是一種同源二聚體。信號傳導僅在激動劑與CaSR的同源二聚體結合時發生,單一的原聚體結合是不足以啟動信號的。
CaSR擁有多個鈣離子及陰離子的結合位點,這些位點的獨特設計使得受體能夠在不同狀態下穩定和激活。具體而言,CaSR有四個鈣結合位點,這些位點不僅在穩定細胞外結構上發揮重要作用,也在受體的激活過程中不可或缺。
其中第一個結合位點在不活化狀態時與鈣離子結合,而其他位點則在受體的活化與不活化狀態中都可能發生結合。這意味著鈣離子的結合驅動著受體的結構轉變,最終導致功能的啟動。
CaSR的未活化狀態下,受體呈開放構象。在第四個結合位點結合鈣後,受體結構發生變化,轉為閉合狀態,這個變化抑制了PTH的釋放。相對地,在細胞內部,該結合反應啟動了磷脂酶C途徑,可能通過Gqα型G蛋白來進行,最終增加細胞內鈣濃度,並抑制PTH的分泌。
鈣感受器在調控鈣平衡及影響骨質疏鬆等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其潛在的臨床應用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由CaSR改變的藥物如Cinacalcet和Etelcalcetide被稱為鈣模擬劑,通過附著於鈣感受器來減少PTH的釋放。雖然在動物研究中發現了抗鈣藥物在增加骨密度方面的潛力,但在人類的臨床試驗中結果卻令人失望。
不僅如此,CaSR在多種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哮喘及某些癌症等方面的潛在應用,正受到持續的研究與探索。這些發現顯示了鈣感受器的繁多功能及其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中的重要性。
Kokumi是1989年在日本首次被發現的味覺感受,它被定義為增強其他風味的感覺,並在口中產生圓潤、複雜和豐富的感覺。這種感覺與鈣感受器的活動有密切關係,因為鈣感受器在腸道和味蕾周圍的存在,顯示了其在味覺感知中的潛在角色。
Gamma-glutamyl peptides作為鈣感受器的正向調節劑,通過與鈣感受器的結合,增強了口中的味覺感知,這一現象為未來味覺研究開啟了新的視野。
鈣感受器以其獨特的結構與功能在生理與病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對鈣平衡的影響以及在各種疾病中的研究,展示了其未來的潛力。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鈣感受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將如何重新塑造我們對生物體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