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揭開嗅覺的奧秘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嗅覺受體(ORs)。這些化學感受器負責檢測各類氣味分子,進而引發神經衝動,並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大腦。嗅覺受體的惡趣味不僅在於發現氣味,還在於它們的數量驚人——人類擁有約400個嗅覺受體基因,而小鼠則擁有多達1400個。
嗅覺受體的結構特徵,包括七螺旋跨膜蛋白的形成,使得它們可以與各類氣味分子結合,開啟我們感官的奇妙之旅。
在脊椎動物中,嗅覺受體主要位於嗅覺感受神經元的纖毛和突觸中。在人體的呼吸道上皮中也可以發現它們的蹤影。甚至在生物體的精子細胞中,也有嗅覺受體的表達,可能與精子朝向卵細胞的化學引力有關。
這些嗅覺受體具備特別的功能,它們不僅可以與特定的氣味分子結合,還能夠對多種氣味分子展現親和力。一旦氣味分子結合到嗅覺受體上,受體會發生結構上的變化,進而觸發內部的嗅覺類G蛋白活化,最終導致細胞的去極化,形成動作電位,并將嗅覺信息傳回大腦。
一旦氣味分子與嗅覺受體結合,受體便開始一系列的電信號傳遞,最終將信息送至我們的大腦,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所聞到的味道。
嗅覺受體的序列在多種生物中已被鑒定,但這些受體的結構卻鮮有解釋。根據研究,嗅覺受體實際上可能是金屬蛋白,能以路易斯酸的形式結合不同的氣味分子。這一發現可能與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暗示了嗅覺受體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
近來,有研究提出了一個爭議性的觀點,認為嗅覺受體實際上能感知分子振動的能量級,而非僅僅是其結構特徵。這一論點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部分科學家懷疑這一理論的有效性。
傳統上,嗅覺是基於氣味分子的結構特徵,但新的振動理論卻試圖挑戰這一觀點,認為嗅覺受體還能根據分子內部的振動情況進行識別。
事實上,嗅覺受體的多樣性不僅僅是一個數字遊戲。根據人類基因組計劃,雖然有約400個功能性嗅覺受體基因,但其餘600個都被認為是偽基因。這一事實讓人懷疑,這些嗅覺受體是否會在未來的進化中發揮作用?而且,這些嗅覺受體並非單一對應一種氣味,每個嗅覺受體實際上能偵測多種類似結構的氣味分子。
嗅覺受體基因的演化可以追溯到基因重複、基因轉換等基因組事件。雖然人類的嗅覺受體功能基因數量較少,但這並不代表人類的嗅覺能力低下,而是因為進化的不同策略導致了不同的生存適應。
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我們可能逐漸喪失了一些對嗅覺的依賴,但這意味著我們的嗅覺系統仍在進行不斷的演變。
嗅覺受體不僅顯示了生物體如何透過伴隨的化學物質與世界交互,還體現了基因、進化及生理機制的複雜性與美妙。未來,隨著科學進步,我們或許會對這些神秘的受體揭開更多面紗,不禁讓人思考,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真的是逐漸遺忘了聯繫這個世界的嗅覺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