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鯖魚(Scomberomorus commerson)是鯖類家族中的一員,長期存在於東南亞至非洲東海岸、印度洋北部和西南太平洋等廣泛地區。這種海洋巨星不僅以其亮眼的色彩和大身軀著稱,也因其在生態系和漁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受到關注。
西班牙鯖魚擁有鮮豔的藍色到深灰色的背部,並在腹部逐漸變化為銀灰色,魚身側面有許多狹窄的垂直條紋。
西班牙鯖魚的分布範圍非常廣泛,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但也可以追溯到非洲東海岸、波斯灣及印度洋北部沿岸,包含中國和日本等地的海域。它在澳洲的西岸(如珀斯)和東岸(如悉尼)均有發現。
西班牙鯖魚在海洋環境中的珊瑚礁邊緣進行產卵,卵中的油滴有助於其浮力,讓卵保持在水面,這裡的水溫較高、氧氣豐富,並且對於孵化後的幼魚而言,擁有豐富的浮游生物食源。
隨著幼魚的成長,它們會從水域的產卵區遷移到沿海和河口棲息地,通常以小魚和甲殼類的幼體為食,直至成長到能夠捕食小魚和魷魚的程度。
母魚的成熟年齡約在兩歲左右,身長約80公分,相對來說,雌性西班牙鯖魚通常比雄性魚體型更大。
作為貪婪的食肉性魚類,西班牙鯖魚的食物主要以小魚為主,輔以少量的蝦和魷魚。這使得它們成為休閒釣魚者和商業漁業中熱衷的捕撈目標。
在澳洲,西班牙鯖魚的商業捕撈量自2023年7月以來被調整至每年165噸,這一張力旨在長期促進生物量的回升。
在台灣,特別是澎湖地區,西班牙鯖魚被譽為「白金」,甚至在2022年,有一條重達34公斤的魚販售價格超過3000美元。這種魚在當地的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常被用來製作特別的料理。
台灣漁業研究所於2023年成功地進行西班牙鯖魚的人工繁殖,這一成就將對未來的養殖業產生深遠影響。
與許多魚類一樣,西班牙鯖魚的體內帶有各種寄生蟲,最常見的為寄生於其體腔的癤母互生帶綱(Callitetrarhynchus gracilis)幼蟲。
隨著全球對於西班牙鯖魚的漁獲與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也隨之而來。人類將如何平衡生態與漁業的需求,以確保這一海洋巨星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