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重建手術,通常被稱為「上半身手術」,是用以重建胸部的各種外科手術,目的在於移除乳腺組織或改變乳頭和乳暈,以減輕性別焦慮。這類手術不僅對於跨性別人士意義重大,也是有效治療乳腺發育症和性別焦慮的一種方式。隨著社會對於性別多元的越來越多接受,不少人選擇透過胸部重建手術來完成他們的轉型之路。
1942年,英國醫生邁克爾·迪倫在完成他的性別轉型過程中,接受了胸部男性化的乳房切除手術,此舉被認為是歷史上首位接受此手術的男性。
迪倫的轉型之旅並不是孤例。從他的第一例手術開始,他共接受了13次與性別肯定相關的手術,負責這些手術的外科醫生哈羅德·吉利斯被譽為「現代整形外科之父」。這樣的手術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並為後來的醫療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到了1970年代中期,芝加哥外科醫生邁克爾·布朗斯坦在舊金山開設了自己的整形外科診所。在1978年,他為一位稱作「約翰·L」的女性跨性別者進行了首次的胸部重建手術,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結果,這也為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患者。
布朗斯坦的傑出表現讓越來越多的跨性別者願意向他尋求幫助,甚至是那些沒有接受性別認同諮詢的人。
隨著名聲的攀升,布朗斯坦開始面對衛生標準的質疑,這促使他在實施手術前要求患者提供醫療轉介。在他35年的醫療生涯中,他的術後效果幾乎讓他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外科醫生,並涉及了如路·沙利文和查茲·博諾等知名患者。
胸部重建手術的接受者不僅限於跨性別男性,其中也包括因為乳腺發育症而需要手術的順性別男性,以及對自身胸部形象不滿的非二元性別者。這些手術不僅能夠減輕性別焦慮,更能讓這些人感受到身體上的解脫和自信的提升。
2017年,德國模特本傑明·梅爾策稱讚上半身手術為「所有跨性別男性最重要的手術」。
手術的程序可分為多種形式,包括倒T型切口、雙切口以及關鍵孔切口等,根據個別患者的情況和需求進行選擇。每種手術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步驟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比如神經損傷導致的感覺喪失等。
例如,雙切口法是最常見的胸部重建方式,它從乳房上方和下方各進行一刀,移除多餘的脂肪和腺體組織,然後縫合皮膚。這種方法通常在手術後會留下長條形的疤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疤痕會逐漸淡化。
另一種較少使用的關鍵孔切口,則適合小胸部的患者,切口周圍的圓形切開能有效縮小乳暈,手術後的恢復效果也相對良好。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手術仍然會面臨一些挑戰,部分患者在手術後會出現如狗耳現象(即在切口邊緣出現多餘的皮膚)等情況。這時外科醫生可能需要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修復手術,改善手術的效果。
當前社會對於胸部重建手術的認知和接受度均有豐富的發展,不少名人如艾略特·佩奇也公開表示,手術「改變了他的人生」。這一切意味著,不僅僅是外表上的改變,對於心理的釋放與性別認同的確認更是手術的核心價值。
胸部重建手術的歷史展示了醫學如何透過不斷演進去改變人們的生活,無論是對於跨性別人群還是因其他健康問題需要這項手術的人士,這樣的醫療進步都值得我們深思與讚賞。在未來,我們是否能看到更多人受到這項手術的益處,而這將對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年份 | 事件 | 技術 | 主要類型 | 挑戰與進展 |
---|---|---|---|---|
1942 | 首位男性阿瑟·布朗接受胸部重建手術 | 皮瓣手術 | 即時重建、延遲重建 | 術後感覺喪失、上肢功能障礙 |
現今 | 胸部重建技術的顯著進步 | 植入式重建、皮瓣式重建 | 植入式重建、皮瓣式重建 | 排斥反應風險、長期併發症 |
未來 | 技術創新與研究 | 高科技重建方法 | 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 解決術後感覺喪失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