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倫格河,這條橫跨蒙古和俄羅斯的主要河流,擁有近千公里的長度,在流入貝加爾湖之前,攜帶著不可估量的水量。然而,這條河流也以其周期性洪水著稱。隨著氣候變遷及人類活動的增長,塞倫格河每年都面臨著洪水的威脅,為當地社區和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究竟為何這條欽佩的河流會每年都處於如此不斷變幻的狀態?
據統計,1730年至1900年間,塞倫格河共發生過二十六次洪水,其中三次為“災難性”洪水,分別發生在1830年、1869年及1897年。
塞倫格河流域的洪水可以歸類為“普通”、“大型”和“災難性”。“普通”洪水僅帶來輕微損害,而“大型”洪水則導致農田災害與居住地淹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潮水洶湧的“災難性”洪水,會摧毀整個村莊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樣的洪水每百年大約會發生3至4次,其造成的影響直接關係到人類生存與當地生態系統。
1830年8月1日的洪水幾乎完全淹沒了洪泛區與塞倫格河的島嶼,導致城市運作受到嚴重影響,許多房屋與農田在水災後長時間無法使用。
氣候變遷、城市化及人為活動皆影響著塞倫格河的水質與其生態。隨著在河流沿岸的農業與採礦活動增多,水質出現惡化的趨勢,從而促成了更頻繁與更嚴重的洪水事件。這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計,也威脅了包括西伯利亞貝加爾鱘在內的許多瀕危物種。
塞倫格河的水質在1990年代以來逐步惡化,這主要歸因於快速的工業化及城市發展。水中重金屬的含量逐年增加,其中包括鋅、砷及鉛等有害物質。這些污染物進一步損害了當地的水生生態系統,影響了魚類及鳥類的繁殖及生存。
在對該地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過程中,無論是提案中的修仁水電站,還是國內的各種建設項目,都應遵循生態保護的規則,以免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進一步傷害。只有重視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減少洪水的影響並保護塞倫格河的未來。
“整個塞倫格河流域的生態健康不僅關乎當地物種的生存,更與整個流域內外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塞倫格河的原始風貌,曾是許多動植物的栖息之地。然而,今日的環境挑戰是否會將這一切湮沒?未來,大家又將如何與這條偉大的河流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