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生物學中,中心體是一個具有重要功能的細胞器,其在動物細胞中擔任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MTOC)。中心體不僅提供了細胞結構的支持,還在細胞週期的進展中扮演著調節者的角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對這一細胞結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將探討中心體的歷史、功能以及它在癌症細胞中的變異情況。
中心體被認為是僅在多細胞生物的真核細胞中進化出來的。與此同時,植物和真菌則沒有中心體,而是用其他結構來組織其微管。
中心體主要由兩個以直角排列的中心粒組成,並被一種稱為圍心粒物質(PCM)的高密度、結構化的蛋白質質量所包圍。這些圍心粒物質中含有微管核化和錨定所需的蛋白質,包括γ-微管蛋白、圍心粒蛋白及九蛋白。在許多細胞類型中,中心體在細胞分化過程中會被纖毛所替代,但當細胞開始分裂時,纖毛則再次被中心體取代。
中心體的發現可追溯至1875年和1876年,分別由沃爾特·弗萊明和愛杜阿爾·范·比登發現,1888年由提奧多爾·博維里更進一步描述與命名。根據現有研究,中心體的演變可能跟隨著多細胞生物的出現,而在一些模式生物中,其結構和功能表現出高度的變異性。
中心體在細胞週期的前期階段與細胞核膜相關聯。在有絲分裂期間,核膜會分解,中心體核化的微管可以與染色體相互作用,形成有絲紡錘體。母中心粒在形成鞭毛和纖毛的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個細胞週期中,中心體僅複製一次,保證每個子細胞都能獲得一個含有兩個結構的中心體。當細胞分裂時,兩個中心體會移動到細胞的相對兩極,隨後形成有絲紡錘體。
不正常數量的中心體在細胞中已與癌症的形成有關。這提醒我們中心體在細胞生命週期中的重要性。
提奧多爾·博維里早在1914年便已觀察到癌細胞中的中心體異常情況,後來研究發現,這些異常在多種人類腫瘤中普遍存在。癌細胞中的中心體變異可分為結構性和數量性兩種。結構性變異通常是由於中心體成分的無序表現或不適當的後翻譯修飾所造成。這些變異可能導致中心體大小的不正常增大,並產生與肿瘤相似的結構。
不正確的中心體數量通常與基因不穩定性以及組織分化喪失有關。然而,準確計數中心體數量的過程往往不夠精確,因為它通常透過螢光顯微鏡進行衡量,而螢光顯微鏡的分辨率不足以區分非常接近的中心粒。許多研究顯示,超過正常數量的中心體在癌症中出現的情況十分普遍,且這通常與腫瘤抑制基因p53的失活有關。
關於中心體及其相關結構的演化歷史仍然較為積極的研究中,特別是關於控制中心體複製的基因,如centrins的研究。雖然目前對圍心粒物質的演化鮮有探討,但現有證據顯示,在模式生物中,部分中心體的結構已高度分化,這使得我們更關心其在不同生物學上的多樣性及其功能的本質。
中心體的存在對於細胞分裂的準確性及有效性至關重要,這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