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可持續能源的定義,最常見的詮釋是「滿足當前需求而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個定義強調了可持續能源在環境、經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影響,並且反映了全球對氣候變遷的擔憂與公眾健康的重視。
「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水能、太陽能和地熱能雖然會造成環境損害,但通常其可持續性要比化石燃料高得多。」
目前,全球約有790百萬人缺乏電力供應,而26億人則依賴污染性燃料來烹飪食物。根據衛生組織資料,這類燃料導致每年約700萬人死亡,特別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女性和兒童受害特別嚴重。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C以內,建設一個可持續的能源生產、分配、儲存和消費網絡至關重要。
在這個背景下,各國政府需加速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若未能迅速改變能源系統,後果將導致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根據各種氣候變化緩解路徑,除了逐步淘汰煤火電廠,還需要更多地利用風能和太陽能,並推動交通和建築的電氣化。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報告,約需每年投資全球GDP的2.5%來滿足2020至2035年期間的可持續能源需求。」
在考慮環境影響的同時,社會和經濟議題也必不可少。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不僅有助於改善氣候,還能驅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在推行可持續能源的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碳定價、可再生能源配額標準等政策來趨向清潔能源的發展,同時加強能源安全。
根據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改善能源的可得性和清潔度是全球發展的首要挑戰。能源效率是一種能夠通過減少能源消耗來達到環保的解決方案。國際能源機構的研究表明,提升能源效率可為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提供支持,從而促使巴黎協定的目標得以實現。
然而,為了實現高效能的能源使用,還需要政府制定更完善的政策,包括建築規範、表現標準等來提高整體的能源利用效率。根據目前的趨勢,全球經濟的能源強度並未如目標要求的那樣逐年減少,這對於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一定的挑戰。
太陽能和風能是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報告,這些能源的市佔率在2019年達到約8.5%。隨著成本不斷下降,這些能源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太陽能在多數地區已成為最便宜的新型電力來源,是未來能源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目前的發展速度,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電力生產的主要來源。」
不過,在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其對生物多樣性可能帶來的影響。某些再生能源項目可能會因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引發爭議。此外,能源生產的波動性要求電力網絡進行升級,以確保能夠隨時供電。因此,儲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將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關鍵。
對於那些難以電氣化的過程,使用低排放能源來源生產的氫燃料或是可納入討論的選項。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仍在開發中的技術有望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然而,當前的能源系統仍然是由85%化石燃料構成,這一事實強調了持續轉型的必要性。
實現可持續能源的發展並非易事,需要政府、企業與民眾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保持公眾對可持續能源議題的關注,促進科技創新,進而提升能源效率和運用的靈活性,都是至關重要的。未來的世代將如何面對這些挑戰,使他們能夠有效滿足自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