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的誕生,是基於《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記載的故事。兩者都同意耶穌是在羅馬統治的猶太地區的伯利恆出生,祂的母親瑪利亞正與約瑟訂婚,而約瑟是大衛王的後裔,並非耶穌的生物學父親,耶穌的誕生則是出於神的干預。然而,現代學者普遍不將兩個福音書的降生故事視為歷史事實,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矛盾的敘述和難以調和的家譜。在當時的世俗歷史中,與耶穌降生及早期生活的故事並不吻合。即使如此,部分學者認為歷史真相或許顯得微不足道,因為這些福音書主要是作為神學文獻而非年代編年來書寫。
降生的故事是基督教聖誕節的根基,並在基督教的禮儀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許多基督徒傳統上會在家中或戶外擺放小型的馬槽場景來展示耶穌的降生,或參加以降生過程為主題的聖誕劇。在許多歐洲國家,每到聖誕節,則會展出以真人大小雕像製成的華麗降生展。自4世紀以來,基督教藝術家便開始對降生的藝術表現進行創作,13世紀以來,這些作品更強調耶穌的謙卑,塑造出一個更加柔和的形象,這一變化反映了基督教牧養方式的變化。
只有《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提供了有關耶穌降生的敘述。兩者都一致認為耶穌是在希律王統治時期的伯利恆出生,母親名叫瑪利亞,未婚夫約瑟則是大衛的後裔,但對於家譜的詳細內容存在分歧,並且兩者同樣否定約瑟的生物父親身份,將耶穌的誕生視為神聖的行動。在此之外,兩者間的共識寥寥無幾。
在《馬太福音》中,約瑟是主導角色,而在《路加福音》中則是瑪利亞主導。
根據《馬太福音》,約瑟的家庭已在伯利恆,而《路加福音》則指出他們住在拿撒勒。《馬太福音》中天使向約瑟顯現,而《路加福音》則是向瑪利亞顯現。僅有《路加福音》提及施洗約翰的誕生故事、古里紐的戶口普查、牧羊人的朝拜及在聖殿的呈獻;《馬太福音》則包涵了賢士的拜訪、伯利恆之星、希律的陰謀、無辜者的屠殺和逃往埃及的故事。這兩個敘述間無法整合為一個一致的故事,學者們將其分類為“馬太特有”(或簡稱M來源)和“路加特有”(L來源)。
瑪利亞的懷孕是因聖靈的作為,約瑟起初打算暗中與她離婚,但天使在夢中告訴他,應當將瑪利亞接回,並給予孩子名字耶穌,因為祂將拯救人民脫離罪惡。這符合預言,處女將懷孕並生下兒子,名叫以馬內利,意即「神與我們同在」。
耶穌降生於伯利恆期間,來自東方的賢士(即瑪吉)來到耶路撒冷,尋找猶太之王的誕生。希律王得知後驚恐不已,便向賢士發出指示,讓他們找到耶穌後回報。賢士在伯利恆朝拜了耶穌,並送上金、乳香和沒藥的禮物,然後在夢中得到了警告,不要回到希律那裡,便改道而回。
當希律得知被賢士欺騙後,怒火中燒,便下令屠殺在伯利恆及周邊所有兩歲以下的孩子。這一事件應驗了耶利米的預言。天使在夢中再次警告約瑟,叫他們逃往埃及,直至希律去世後再返回。而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也是為了讓耶穌成為猶太人的王,正如預言所言。
在《路加福音》中,當希律王統治猶太時,上帝差派天使加百列向拿撒勒的處女瑪利亞報喜,她將懷孕生子,取名耶穌。在生產時間臨近時,凱撒·奧古斯都下令實施戶口普查,因此約瑟帶著瑪利亞前往伯利恆。因為沒有地方落腳,瑪利亞把新生的耶穌放在馬槽中,隨後一群牧羊人來朝拜並頌揚。
馬太和路加福音皆同意耶穌是在希律大帝統治時期的伯利恆出生,但並未在福音書中或任何世俗文獻裡明確指出耶穌的降生日期。基於希律的死,日期大約在公元前6年到公元前4年之間。雖然歷史證據模糊不清,但有關降生故事的歷史事件或天文現象都在無形中幫助推斷。
一些學者認為,馬太的敘述是根植於猶太環境,而路加的則旨在迎合希臘羅馬的文化。馬太用典故和家譜來標明耶穌是大衛的後裔和神的兒子,而路加則在象徵人類共同的救贖上展現瑪利亞的低微。馬太的降生故事中,耶穌被比擬為摩西;而在路加的版本中則是面向所有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
「祂是無形的神的像,是一切受造物中首生的。」
耶穌的降生非僅是個歷史事件,更是基督教徒理解耶穌使命的核心。正如教父所說,耶穌的降生是神對人類的拯救行動,建立了新的道德世界與倫理規範。隨著耶穌的出生,祂成為帶來救贖和新生命的體現。
到底耶穌降生的意義在今天社會中仍然適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