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約有10%的人口受到喉嚨酸逆流(LPR)或喉嚨酸逆流病(LPRD)的困擾。這個狀況導致胃內容物的逆流進入喉部、咽部甚至鼻咽部,引發各種呼吸及喉部症狀。據報導,在聲音障礙患者當中,LPR的發生率甚至可高達50%。這篇文章將探討LPR是什麼,如何影響生活,以及為何它引起了如此廣泛的注意。
喉嚨酸逆流會導致上呼吸道接觸到胃內容物,從而引起多種症狀,包括聲音沙啞、鼻後滴流、喉嚨痛和吞嚥困難。
一些LPR患者會感到胃灼熱,但也有很多人幾乎沒有此症狀。這是因為逆流的胃內容物在食道內停留的時間並不長,未能造成明顯的刺激。對於LPR較嚴重的患者,還可能因為胃內容物在口腔內的短暫存在而導致牙齒琺瑯質的磨損。
LPR常被視為胃食道逆流病(GERD)的亞型,因為它也涉及到胃內容物逆流的情況,但症狀卻有顯著的不同。心灼熱在超過80%的GERD病例中出現,而在只有約20%的LPR病例中出現。相對地,乾咳在87%的LPR病例中較常見,卻在少於5%的GERD病例中見到。
喉嚨酸逆流的病理機制可能部分源自喉部與食道的細胞結構差異,這使得喉部的細胞比食道更容易受到損傷。
由於LPR的症狀並不特異,容易與多種其他疾病混淆,使得正確診斷變得困難。此外,與其他疾病症狀的重疊也使得LPR常常被低估和低效治療。醫生通常依賴喉鏡檢查發現結構變化及呼吸道的炎症狀況來確定診斷,但這些也不具特異性。
測量咽喉的酸暴露情況被認為更為有效,可以幫助病人了解逆流是否真正造成症狀。一些潛在的生物標記物,如胃中產生的酶胃蛋白酶,也是LPR研究的焦點之一。這種酶在恢復的環境下仍保持活性,因此會對喉部造成持續傷害。
治療LPR的策略通常包括行為及飲食改變。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酸性食物和含氣飲料,以及改變生活方式,譬如減肥和戒煙,都是常見的建議。
藥物治療方面,質子泵抑制劑(PPIs)是主要的藥物選擇,對大多數成人患有LPR的效果尚不明確,許多研究顯示PPIs對LPR的治療效果不如安慰劑。
慢性喉嚨酸逆流的患者,尤其是吸煙者,更需要注意癌症的風險。近期的研究顯示,膽汁逆流可能是喉部癌症風險的另一個因素,膽酸可能會增加對喉部的DNA損傷,這使得LPR的持續存在不容忽視。
雖然喉嚨酸逆流被認知的時間較短,但隨著相關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早期的診斷和治療策略也在隨之改善。但即使這一小部分的患者群體正在獲得更多的關注,LPR的診斷和治療仍需要進一步的科學驗證和臨床實踐。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在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案時,我們究竟還需要多少研究和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