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爆發於英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地區。在這場戰爭中,英國撤出了巴勒斯坦,並且猶太復國主義力量佔領領土,隨後成立以色列國,超過7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或被驅逐。這是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及更廣泛的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首次戰爭。戰爭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1947年至1948年的內戰,當時聯合國投票通過巴勒斯坦分治計劃,導致暴力迅速升級。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對雙方造成了重大傷亡,隨之而來的數十萬巴勒斯坦人的逃亡,形成了今天稱為「納克巴」(即「災難」)的局面。
1948年的戰爭是長達三十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矛盾的高潮。在英國的統治下,根據國際聯盟的授權,英國建立了猶太民族之家,這引發了當地阿拉伯人的不滿與反抗。
猶太復國運動在歐洲形成,旨在重建猶太人在古老故鄉的國家。首波移民(即第一次阿里亞)從1882到1903年期間進行,推動猶太人建立農業定居點並爭取國家地位。然而,當時的阿拉伯居民對這一運動並未意識到其影響,直到1909年之後,阿拉伯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反對猶太人移民。
在一戰中,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線,這一時期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暫時平息。1917年,巴爾福宣言明確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使巴勒斯坦的未來成為一個敏感的焦點。
隨著猶太社區的增長,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1920年、1921年及1929年,相繼爆發大規模暴力事件,暴力與對立持續加劇。儘管阿拉伯人反對猶太移民,部分有影響力的阿拉伯家族仍出售土地給猶太人。
由於猶太移民激增和農村居民的困境,1936年發生的阿拉伯叛亂對英國和猶太社區造成嚴重衝擊,並使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1948年戰爭前夕變得十分脆弱。
隨著對英國統治的不滿情緒上升,猶太武裝組織如伊爾根(Irgun)和哈根納(Haganah)開始進行恐怖襲擊和破壞活動,這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安與緊張。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計劃,試圖通過劃分巴勒斯坦來解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然而,阿拉伯領袖拒絕了此計劃,宣稱巴勒斯坦應歸其原住民所有。
1948年5月14日,隨著英國託管結束,以色列宣告成立。次日阿拉伯聯盟國軍隊進入巴勒斯坦,這標誌著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的爆發。阿拉伯軍隊在各方面展開攻擊,但各方的合作卻相當差勁。
聯合國文獻中所記載的當時的局勢,展現了持續的衝突和互不信任,加速了事態的惡化。
1948年6月,聯合國宣佈停火。停火期間雙方不斷違反約定,持續為籌備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隨著戰事的持續,將進一步加深各族群之間的矛盾與仇恨。
回顧這段歷史,英國的撤出究竟是否是導致此衝突升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