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與9日,美國在日本城市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這一行動造成了約15萬至24萬人的死亡,大部分都是平民,這也成為了戰爭中唯一使用核武器的事件。在投放炸彈後的短短六天,加上蘇聯對日本宣戰與佔領滿洲的行動,迫使日本於8月15日無條件投降。隨著戰爭的結束,對於這場歷史事件的評價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觀點。
1945年,隨著德國在5月8日投降,盟軍將注意力轉向於太平洋戰爭,計劃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的入侵。
在接近戰爭結束的1945年,太平洋戰爭已進入第四年,許多日本軍隊依然激烈抵抗,這造成了盟軍戰死和受傷人數的驚人增長。在最後一年的戰爭中,美國的戰鬥損失達到125萬,其中近100萬是從1944年6月到1945年6月之間的戰鬥中失去的。
面對持續的損失,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曾建議儘快對德國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然而當時最可用的武器仍需幾個月的開發時間。
在納粹德國投降前就已經開始策劃對日本本土的大規模入侵行動。這項名為「逐步行動計劃」的計劃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名為「奧林匹亞行動」,旨在於1945年10月對日本南部的九州進行登陸行動。隨後的「冠軍行動」則旨在於1946年3月攻佔東京附近的關東平原。
對於盟軍的入侵計劃,日本軍方能夠輕易預測,並做出相應調整,這使得他們進行了全面的防禦布署。
在進行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之前,美國已經準備好了針對日本的空襲計劃,但直至1944年中旬才開始實施。最初的高空精確轟炸策略不斷遭遇重大挫折,直到指揮官卡特斯·萊梅進行了戰略調整,轉為對日本城市的低空縱火轟炸。
萊梅的空襲行動包括了對包括東京在內的64個日本城市進行火攻,對日本的民眾精神造成了沉重打擊。
自1938年核分裂定理被發現以來,研發原子彈便逐漸呈現可能性。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於1942年正式啟動,這是一項專門為開發核武器而設的計劃,最終成功研發出兩種原子彈:一種是「小男孩」的鈾-235爆彈,另一種是「胖子」的鈽-239聚爆型炸彈。
在這一過程中,科學家們的努力以及大規模設備的建設使得原子彈的實用化成為現實。
在1945年4月,美國開始考慮具體的轟炸目標,最終選定了包括廣島和長崎在內的日本城市作為核攻擊的目標。這些城市不僅是大城市,還擁有重要的軍事設施。
最終,美國在8月6日將「小男孩」投放到廣島,三天後則將「胖子」投放到長崎,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
儘管原子彈的使用確實促成了戰爭的結束,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深層的倫理與法律爭議。支持者認為,這樣的做法是為了降低在長期入侵日本中可能面臨的巨大損失,而批評者則認為這是非必要的行為,屬於戰爭罪行。許多學者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種觀點。
原子彈的使用是否真的能夠被視為和平的最後手段,還是道德的重大失誤?
作為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事件之一,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不僅改變了全球戰爭格局,也對後世的和平哲學提出了深刻的反思。這兩顆炸彈的選擇和使用是經過嚴格的戰略考量,還是單純的戰爭表現?是否能在一場大屠殺後仍然尋求和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