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區,或稱北西區,位於喀麥隆,是一個擁有特殊地位的地區,其首府是巴門達。這個區域曾屬於南喀麥隆,位於喀麥隆的西部高地,與西南區、西區、阿達馬瓦區及北部的奈及利亞接壤。歷史上,各種安巴宗民族主義及分裂派別將該地區視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與喀麥隆存在明顯的區別。
西北區的特殊性源於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及當地社會的多樣性。
根據歷史記載,該地區的起源與17世紀的提卡族有關,當時提卡族人加入了巴蒙王國。隨後在1884年,德國對該區實施殖民統治,直至1916年成為英法共有的保護地。1919年,以南喀麥隆的一部分,該地區完全納入英國管理。1961年,該區通過公投加入喀麥隆,成為西喀麥隆的一部分。
進入2017年後,西北與西南兩個英語區域發生了激烈的暴力衝突,一些安巴宗分離主義者試圖通過阻止兒童上學來促進他們的目的。在2016年至2019年間,多達174所學校遭到搶劫、摧毀或縱火。
西北區(在2008年之前稱為西北省)是喀麥隆第三大人口密集的省份,其主要城市為巴門達。此外,該區還有多個小城市,如溫、坤博、姆本奇、恩多普等。該區人口從1987年的約120萬增長到2010年的18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9.12人,明顯高於國家平均水平。
西北區以其高達62%的年輕人口聞名,促使省內的依賴率增加。
與喀麥隆其他地區一樣,西北區由行政劃分組成。該區於1972年成立,最初有五個劃分,現今已增至七個,包括從舊的梅贊區劃分出的博約區,以及從梅贊區劃分出的恩戈凱通基亞區。每個劃分進一步細分為31個小區,地方政府的基本單位為市議會。
西北區是社會民主前線(SDF)的根據地,這是一個喀麥隆主要反對派之一。當地許多人感到被政府邊緣化,並且還有一個分裂運動—南喀麥隆國家委員會(SCNC),旨在從喀麥隆分裂出去,成立一個包括所有英語地區的共和國。
在2008年,喀麥隆總統保羅·比亞簽署法令,將“省”改為“區”。
2019年12月,作為重大國家對話的一部分,西北區獲得了“特殊地位”,這一地位授予在經濟、健康、社會、教育、體育及文化發展方面的額外權利與責任。根據特殊地位,該地區擁有一個兩院制的區域議會,由20名傳統領袖組成的首席院和70名由市議會提名的區代表組成的院組成。
西北區有許多民族群體,包括來自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移民。來自奈及利亞的族群顯著,因為該區與奈及利亞接壤。當地的原住民族群主要為提卡族,並包括一些不同的語言群體。
社會組織上,酋長被視為社會的領頭,而這些酋長在其部落地區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官方的行政權威。
西北區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著稱,包括西非的第二高峰—奧庫山。該地區還擁有許多火山湖,如奧庫湖、阿溫湖和尼奧斯湖。這裡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許多獨特的鳥類棲息於此,這些特徵讓西北區在喀麥隆的地理與文化複雜性中,顯得十分獨特。
然而,這些多樣性背後,卻是新生的矛盾與衝突,使得今天的西北區面臨著許多挑戰。在這片土地上,如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並消弭那些根深蒂固的分歧,成為了當地人們亟需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