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澳大利亞北部艾麗斯泉附近的皮尼蓋普基地,作為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合衛星通信及信號情報監視基地,自1966年成立以來,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冷戰階段,其初衷是監控全球的軍事活動,但隨著時間推移,其軍事職能卻越來越明顯,成為定位目標的關鍵設施。
皮尼蓋普的設施包含了保護38個無線電碟的巨大計算機綜合體,擁有超過800名員工。
皮尼蓋普基地的設立源於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合作意識,隨著《皮尼蓋普條約》的簽署,這一基地自1966年度起便開始運行。設施的命名歷史顯示著它在信息搜集及傳遞上的演變,從最初的「聯合防衛太空研究設施」轉變為今日的「聯合防衛設施皮尼蓋普」。此基地對監視中國、北韓及中東地區的活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因為它處於全球一個戰略性的交匯點上——可以有效監控這些國家的軍事行動。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皮尼蓋普的角色開始轉向更具攻擊性的軍事應用。它的電信號監測能力使得美國及其盟友能夠精確地定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這種定位技術依賴於能夠檢測手機等設備所發出的電子信號,並借此獲取敵方活動的具體位置。
皮尼蓋普的活動越來越以軍事為重心,成為美國在全球進行無人機攻擊的一個核心基地。
資料顯示,該基地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協助美軍定位並打擊對手。美國的無人機攻擊,無論是針對塔利班還是基地組織的成員,都受益於從皮尼蓋普獲得的定位數據。這種數據不僅提升了作戰的精確性,同時也引發了大量無辜平民傷亡的爭議。
由於皮尼蓋普提供的定位數據,美國無人機攻擊造成的平民死傷人數已經非常可觀。
不僅如此,皮尼蓋普還在2023年的以色列-哈馬斯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以色列國防軍獲取電子情報。這來自衛星所收集的數據使得戰略行動得以進一步低風險地實施,然而也同樣面臨國際上的廣泛批評。
回顧歷史,皮尼蓋普的成立與運作曾經引發過多次政治爭議。例如,當年澳大利亞總理戈夫·惠特拉姆考慮撤銷基地的運作時,這引發了美方的極大警覺。根據某些報導,這據信導致了美國情報機構的干預,最終導致惠特拉姆在1975年被罷免。
皮尼蓋普不僅是一個軍事基地,更涉及著深刻的政治與國際關係。
隨著基地的運作愈加透明,愈來愈多的民眾開始關注其在澳大利亞所造成的影響。從1983年以來,針對該基地的抗議活動數不勝數,從當年的女性和平營到近年的親巴勒斯坦示威,都凸顯了國內對於此基地存在與功能的不同觀點和抗議聲音。在最近的一次抗議中,示威者質疑情報是否被用於攻擊加薩地帶的平民,引發了新一輪的爭論。
正如皮尼蓋普所展示的,技術的進步使得軍事行動愈加精確,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真實世界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隨著監控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這種無人機攻擊背後所隱含的智慧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