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活性輻射(PAR)指的是從400到700納米的太陽輻射光譜範圍,這是光合生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所能利用的光波長。這個光譜範圍恰好對應於人眼可見光的範圍。短波長的光子能量過高,對細胞和組織可能造成損傷,但大多數短波長光子在平流層中的臭氧層被過濾掉;而長波長光子的能量則不足以支持光合作用。因此,PAR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無可置疑。
「植物的生長依賴於它們所接收的光譜質量,PAR的測量是農業與生態學研究中的關鍵。」
在自然界中,像藍藻、紫色細菌和日光細菌等生物,也可以利用略微擴展的光譜區域。這些微生物生活在靜止池塘的底部、沉積物和海洋深處,它們的顏色斑斕多樣,形成了綠、紅和紫色的色素膜。氯ophyll是植物中最常見的色素,它在捕捉紅光和藍光方面最有效。輔助色素,如胡蘿蔔素和葉黃素,能收集部分綠光並將其傳遞至光合作用過程中,儘管足夠的綠波長仍會反射,從而使葉子顯示出其特有的顏色。
不過,隨著秋天的來臨,氯ophyll的分解導致葉片失去綠色,取而代之的是紅、黃和橙色的輔助色素仍然存在於葉片中,這是因為它們只包含碳、氫和氧。因此,PAR不僅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更在植物的生長形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PAR的測量在農業、林業和海洋學中被廣泛應用,是評估土地生產力的標準之一。」
在農業中,為了確保土地的生產力,理想的PAR條件是不可缺少的。PAR感測器通常安裝在森林冠層的不同高度,以測量PAR的可用性和利用模式。通過使用光合作用系統,可以非破壞性地測量光合速率及相關參數,這些儀器能測量PAR,並且能在設定的強度下控制PAR的輸入。在海洋學中,PAR的測量也用於計算光透過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PAR相比其他照明參數(如照度和光通量)之所以更受青睞,是因為後者基於人眼對亮度的感知,而這種感知主要偏向於綠光,因此無法準確描述可用於光合作用的光量。
「日光積分(DLI)是一個更好的指標,它考量了日照的變化和日長的變化,描述了植物光的可獲得性。」
在評估PAR時,通常使用能量單位(W/m²)來表達輻射,而植物光生物學通常關注的是光子的數量,因此在特定時間內,測量特定波長範圍內接收到的光子數量成為了常用的量度,即光合光通量密度(PPFD)。透過了解植物接受的光子數量,農業和園藝研究者能更有效地設計生長環境。
此外,在光照效益方面,還有兩個常見的測量指標,即光合光通量(PPF)和產量光通量(YPF)。PPF均衡地考量從400到700 nm範圍內的所有光子,而YPF則會根據植物的光合作用反應,針對360到760 nm範圍的光子進行加權。這些測量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不同顏色的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還讓我們可以更好地控制室內植物或農作物的生長環境。
「對於植物生長而言,光質的質量可能不像光量那樣顯著影響,現代研究提醒我們,光的供應量仍是最重要的因素。」
PAR不僅是一個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標,它的測量突顯了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為農業和林業的投資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深入了解PAR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有助於我們提升作物產量,優化植物的生長環境,甚至在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時,調整我們的農業實踐。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思考,未來在應對環境挑戰的過程中,植物生長是否會更加依賴於我們對PAR的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