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有效止痛藥物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越來越重視“功能選擇性”的概念,這一概念突出了配體在相同受體上對不同信號轉導途徑的特選性。這意味著相同的受體可以在不同的配體作用下激活不同的信號途徑,這一發現對於 μ-阿片受體(μ-opioid receptor)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功能選擇性,使藥物開發可以突破傳統范疇,為止痛效果的改善和副作用的降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功能選擇性(Functional selectivity)是指在同一受體的情況下,不同配體對某些信號轉導途徑的選擇性激活。這一概念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藥理學觀念,認為配體只能被明確地分類為激動劑或拮抗劑。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一些配體能夠同時激活和抑制不同的信號通路,這對於降低止痛藥物成癮和呼吸抑制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在 μ-阿片受體的研究中,偏向於 G 蛋白的激動劑(G protein biased agonists)在臨床前研究中顯示出與傳統激動劑相當的止痛效果,且降低了成癮潛力和呼吸抑制的風險,這使得它們成為未來藥物開發的重要方向。
研究顯示,偏向於 G 蛋白的激動劑能在不增加依賴風險的情況下,有效緩解疼痛。
例如,藥物 Oliceridine 被描述為一種具有功能選擇性的 μ-阿片受體激動劑,它偏向於 G 蛋白通路而非 β-arrestin2。這一特性使其在緩解疼痛的同時,減少了副作用的發生,甚至在臨床使用中未見耐藥現象或腸胃不適。這類研究結果為我們重新思考疼痛治療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視角。
此外,對於其他阿片受體的研究,如 δ-阿片受體的激動劑 SNC80 和 ARM390,則顯示了受體內化的不同影響。SNC80 促進了 δ-阿片受體的內化,這導致了疼痛緩解的效果隨著後續劑量的增加而減弱,而 ARM390 影響輕微,效果可以持續更長時間,儘管最終仍會出現耐藥現象。
這一系列的研究進一步顯示出,功能選擇性在藥物設計中的潛力,能夠有效地調控療效和副作用之間的平衡。
在5-HT2A和5-HT2C受體的研究中,功能選擇性同樣顯示了其重要性。例如,與內源性配體血清素相比,某些外源性迷幻劑在啟動信號途徑方面存在差異,這表明功能選擇性可能在精神藥物的效果中起著關鍵作用。
未來,隨著對功能選擇性理解的加深,可能會有更多基於此原理的藥物問世,這些藥物能在不產生依賴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其止痛效果。這不僅能解決臨床中的痛苦問題,也有助於降低藥物濫用的風險。
藥物開發的未來是否會因為功能選擇性的發現而出現革命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