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是一種熱處理過程,通過將氮擴散到金屬表面來創造一層表面硬化的外殼。這種技術主要用於低合金鋼,也同樣適用於鈦、鋁和鉬等材料。氮化的典型應用包括齒輪、曲軸、凸輪軸、凸輪跟隨器、閥門零件、擠出機螺桿、壓鑄工具、鍛造模具、擠壓模具、火器零件、噴射器和塑料模具等。
氮化過程能讓材料更堅固、更耐磨,對生產工具及機械部件的性能提升至關重要。
氮化方法根據所用的媒介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包括氣體氮化、鹽浴氮化和等離子氮化三種方法。
在氣體氮化中,供應氮的介質為富含氮的氣體,通常是氨(NH3),因此有時被稱為氨氮化。當氨與被加熱的工件接觸時,氨會分解成氮和氫,氮則會在材料表面擴散,形成氮化層。儘管這一過程已存在近一個世紀,但近幾十年來,人們對相關的熱力學和反應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展出可以精確控制的過程。
氣體氮化的優勢包括對氮化氣氛中氮的化學潛力進行精確控制,並且能夠處理大批量的工件。
在鹽浴氮化中,氮供應介質為氮含量的鹽,如氰化鹽。這些鹽還會將碳捐贈到工件的表面,並使鹽浴成為一種氮碳共處理過程。然而,由於所用鹽類的毒性極高,根據近期的環境及安全法規,這一過程逐漸被淘汰。
鹽浴氮化的處理速度快且操作簡單,但其環保風險和成本卻使其在許多國家不再常用。
等離子氮化,又稱為離子氮化,是一種工業表面硬化處理。該技術利用高強度電場生成預氮化的氣體,並形成稱為等離子的高活性氣體。等離子氮化具有廣泛的溫度控制範圍,並且能夠增強金屬部件的性能,大幅提升耐磨性和疲勞強度。
經等離子氮化的零部件通常無需進一步的加工或打磨,因其已經達到使用標準。
適合氮化的鋼材示例包括SAE 4100、4300、5100、6100、8600、8700等系列。理想的氮化鋼材通常應經過淬火和回火處理,且保持細緻的機械加工表面,以盡可能少地去除材料來保留表面硬度。氮化合金則為具有氮化元素的合金鋼。
20世紀20年代開始系統性地研究氮對鋼表面性質的影響,氣體氮化的研究在德國和美國同時展開。在德國,此過程廣受歡迎,並開發出多種旨在進行氮化的鋼材;然而在美國,由於需求不高,這一過程幾乎被遺忘。二戰後,該技術從歐洲重新引入,美國的氮化技術逐漸進步。
氮化過程不僅改變了材料的表面性質,也對各行各業的生產作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是否能期待氮化在未來的應用中發揮更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