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國際政治舞台上,國家的力量不再僅僅依靠軍事或經濟實力。相較於傳統的硬實力,許多國家開始利用所謂的「軟實力」,來吸引全球的注意與影響力。這種力量的本質是在於吸引力和共鳴,而非以威脅或懷特從事。這使得許多國家能夠塑造其他國家的偏好,進而達成自己的外交目的。
軟實力是通過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國政策來影響他人的方式,這不僅是單純的工作或命令。
1990年,哈佛大學的約瑟夫·奈首次將「軟實力」這一術語廣為人知。他在其著作《美國力量的變遷》中指出,當一個國家能夠讓其他國家心甘情願地追隨其意圖和目標時,這種現象稱為軟實力。奈指出,軟實力的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文化、當地政治價值觀和外國政策。當一個國家在這三個方面表現出色時,它便能夠吸引其他國家的關注和認同。
然而,軟實力的應用並非一帆風順。它的有效性往往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政策、文化及價值觀是否能真正吸引到其他國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國家的行為可能反而會使其他國家產生拒絕感。
事實上,軟實力的運用也伴隨著風險,當政策和價值觀未能引起共鳴時,可能會適得其反。
以中國為例,該國的傳統文化被視為其重要的軟實力資源。隨著孔子學院的成立和海外學生的增加,中國成功地提高了其國際影響力。此外,中國在醫療外交方面的積極表現,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醫療援助,也進一步彰顯了其柔性影響力。
同時,澳大利亞亦是軟實力的成功示範。根據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的報告,該國因其民主、法治及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而享有良好的國際聲譽。2023年,澳大利亞在全球品牌指數中名列第九,顯示其在旅遊和外資方面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儘管伊朗以其文化和宗教背景為基礎,積極進行文化外交,強調反西方帝國主義的立場,但其內政的不穩定性和外部的政治壓力使其在某些領域的影響力受到限制。
每個國家都在國際舞台上有其獨特地位,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持續吸引全球的注意。
最後,國家的軟實力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的,取決於其能否創造一種真正吸引其他國家的共鳴與友好關係。未來的國際關係將如何受到這一變化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