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岩運動中,許多攀登路線的分級反映了路線的技術難度,並在某些情況下考量了風險和投入程度。最初的登攀者可以建議一個分級,但將根據隨後攀登的共識進行修訂。雖然許多擁有強烈攀登傳統的國家開發了自己的分級系統,但一些分級系統愈發國際主流,這有助於全球分級的標準化。隨著攀登技術和設備的日益提升,各種攀登形式的分級在這些年來持續上升。
在自由攀登(如無輔助技術的岩石攀登)中,最廣泛使用的分級系統包括法國數值系統(例如 f7c+)、美國YDS系統(例如 5.13a)以及最近的UIAA級別(例如 IX+)。
這些系統主要聚焦於技術難度,這是運動攀登這一低風險活動的主要考量。美國的系統則對傳統攀登路線添加了 R/X 後綴,以反映攀登保護的額外風險。值得注意的傳統攀登系統包括英國的 E 級系統(例如 E4 6a)。在抱石攀登(即短路線攀岩)中,最廣泛使用的系統是美國 V 級系統(或「Hueco」系統,e.g. V14)和法國的「Font」系統(如 8C+)。Font系統通常會附上「F」前綴,以進一步區別於法國運動攀登等級,後者使用小寫的「f」前綴(例如 F8C+ vs. f8c+)。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運動攀登的岩路中,描述其最困難的技術動作時越來越常使用抱石等級(例如,把 f7a 的運動攀登路線描述為 V6 的核心難度)。此外,在援攀(即自由攀登的反向操作)中,最廣泛使用的系統是 A 級系統(例如 A3+),此系統在 1990 年代重校準為“新波”系統。
在冰攀中,最廣泛使用的分級系統是WI(「水冰」)系統(如WI6)和AI(「阿爾卑斯冰」)系統(如AI6)。與冰攀相似的混合攀登運動則使用M級系統(例如M8)。
隨著攀登的多樣性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登山和阿爾卑斯攀登中,路線的複雜性需要多個分級來反映不同的岩石、冰與混合攀登挑戰的困難程度。國際法國形容詞系統(IFAS,e.g. TD+)被用來評估山路的「整體風險和困難」,與雪/冰頁面的坡度相匹配。例如1938年埃格山的Heckmair路線被評為:「ED2 (IFAS),VI− (UIAA),A0 (A級),WI4 (WI級),60°坡度」。
攀登分級系統的歷史可追溯到1894年,奧地利登山者弗里茨·貝內施(Fritz Benesch)引入了第一個已知的攀登分級系統。這個「貝內施標準」有七個難度級別,其中第七級是最容易的,而第一級則是最困難的。
到了1967年,「韋爾岑巴赫分級標準」正式成為「UIAA分級標準」,並開始涵蓋岩石攀登的各種分級。
伴隨著不同國家為攀登活動發展出不同的分級系統,美國系統、法國系統以及後來的UIAA分級系統在國際上均變得流行。這使得攀登界在分級系統上形成一定的共識,便於攀登者了解路線的難度,進而制定相應的攀登計劃。
如今,越來越多的攀登者選擇使用法國數字系統或美國YDS系統來進行免費攀登,這些系統更專注於技術難度。在眾多積極進行自由攀登的國家中,英國的E級系統也逐漸受到重視,儘管在其他國家中不常使用。
目前,世界上最難的自由攀登路線是位於挪威Hanhelleren洞穴的「Silence」,其難度被評為9c(法國)並為5.15d(美國YDS),同時具有 XII+ 的UIAA難度等級,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如此高的評分。
你是否考慮過,各國攀登分級系統對你選擇攀岩路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