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人,這個緊鄰孟加拉國的緬甸穆斯林少數族群,正面臨世人少有的生存危機。這些人長年生活在緬甸,但卻被大多數緬甸佛教徒視為非法移民,且沒有受到政府的任何保護。自2017年以來,因緬甸軍隊於若開邦展開「清剿行動」,羅興亞人被迫逃亡至包括孟加拉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數據,自2017年8月25日以來,已有超過72萬名羅興亞人流亡至孟加拉國。
「羅興亞人是世界上最被迫害的少數民族。」
在孟加拉國,超過111萬名羅興亞人聚集在擁擠的難民營,但他們面臨著基礎設施不佳、缺乏教育、食物、水源以及適當衛生設施的生活挑戰。這些難民營追求的不僅是生存,更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品質,然而卻屢屢遭遇到各類困境。
正如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納在2018年聯合國大會上所指出的那樣,難民潮的急劇增加使得原本就不堪重負的難民基礎設施更加緊迫。醫療資源、教育平台的缺乏無疑加大了這些難民的苦難。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已投資近五億美元為這一人群提供健康、教育、水資源和衛生、災難風險管理等領域的支持。
「我們必須關注這些人的生活質量以及他們的基本人權。」
近年來,孟加拉國政府甚至開始轉移部分羅興亞人至巴沙查爾(Bhasan Char)這個遙遠的島嶼。然而,這一方案遭到了國際人權組織的強烈反對,許多人擔憂這一地區的生活條件與安全性。
自上世紀70年代起,羅興亞人就不斷流亡至孟加拉國,並在1990年代成立了難民營。依據歷史報告,緬甸當局數十年來的系統性歧視和暴力行為使這個族群逐漸被迫害。雖然緬甸官方不承認對羅興亞人的迫害,但對他們的公民身份的剝奪和基本人權的漠視卻是公認的事實。這樣的情勢使得孟加拉國政府在面對羅興亞人逃入的同時,又不斷煩惱以保障國內治安。
「目前的地緣政治局勢使得羅興亞人面臨更大的困難,許多他們的需求並未得到滿足。」
截至目前,近40%的不足五歲的羅興亞兒童經歷了危急情況,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流亡生活所帶來的心理創傷與不安情緒,隨著時間推移,愈加嚴重。越來越多的報告揭示,難民營中出現了情緒失調、抑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心理健康問題。
在穆斯林社群聚集的難民營中,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羅興亞人面臨著食物與水源的嚴重短缺。據報導,許多難民仍然依賴附近河流的水源,然而這些河流卻是浴洗的地方,也是不法排放污物的來源,水源汙染更是衛生危機的溫床。根據對水樣的檢測,高達92%的取樣都發現大腸桿菌,潛在的水源和食源性疾病的威脅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他們生存的可能性。
「在難民營中,水資源的不足,以及糟糕的衛生條件讓傳染病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急性腹瀉和呼吸道感染是現今羅興亞難民中的主要健康問題。而隨著健康基礎設施的不足,醫療人員與藥品的短缺,這樣的問題似乎不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
儘管國際社會已多次表達對羅興亞人迫害及人道主義危機的關注,但相對於其所面臨的困境,行動與幫助依然顯得不足。面對如此重大的人權災難,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改變羅興亞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