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各種生命形式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與環境節奏協調,這一切都要歸因於生物內部的時鐘——生理時鐘。這種生理時鐘,又叫做日夜節律,存在於生物體內,能夠幫助其預測日常環境變化,並相應地調整其生物學和行為。
「生理時鐘的內部運行時間幾乎正好是24小時,這是地球的當前太陽日。」
這一生理時鐘的核心存在於下丘腦的視交叉核(SCN),這是一組由約20,000個神經元組成的雙側神經元集群。視交叉核接收來自視網膜中專門的光感受性視神經元的信號,透過視網膜-下丘腦徑路(retinohypothalamic tract)進行溝通。這使得視交叉核能夠控制身體的所有時鐘,協調各個組織內部的生理反應。
「隨著環境時間信號的改變,生理時鐘將自動重置。」
在眾多生物中,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被認為是研究生理時鐘的重要模型。2017年,因為對控制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發現,鍾壗(Jeffrey C. Hall),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楊(Michael W. Young)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些生理時鐘的主要組件包括中央生化振盪器、輸入通道以及輸出通道,後者負責調節生化、生理和行為的明確節奏。以光為主要信號,生理時鐘將不同的信號轉化為內部時間,以調節身體的多種活動。除此之外,生理時鐘的運作不僅僅依賴基因的表達,還關乎許多後轉錄和後翻譯修飾的過程,這使得時鐘擁有更高的精度和穩定性。
「熵增、交互作用以及外部環境因子均會影響生物時鐘的精確度。」
在研究的進程中,科學家們也發現了不同生物的生理時鐘之間雖有過程上的相似性,但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例如,植物的生理時鐘並不完全與動物相同,因為植物時鐘的基因組成和傳遞方式不同。透過這些差異,我們可以理解生物如何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及其各自的生理需求。
在哺乳動物中,生物時鐘的運作更為複雜。許多哺乳動物的生物時鐘組件包含了質量穩定的反饋循環,這些基因不僅負責生理時鐘的形成,還需要依賴於正負反饋回路來調節生物節律。此外,後轉錄和後翻譯的修飾過程,如蛋白質磷酸化,對時鐘的穩定性和調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透過細胞內的信號傳遞,生物時鐘的相同性在多種生命形式中表現出高度的適應性。」
研究發現,在生物條件的不同下,自然光照和其他周期性信號可以影響這些時鐘的精確度及穩定性。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實驗室的觀察數據,也在自然界中屢見不鮮。許多動植物在不同的季節或氣候下,依然能阻止外部信號的干擾,維持自己的生物節律。
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基因和分子因子被認為在調節生理時鐘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機器學習和系統生物學的引入,使我們能以全新的視角來理解與時間有關的生物學意義。這不僅促進了生理學的發展,更將生物時鐘的運作模型推向一個嶄新的境地。
「細胞自我調節中的時鐘是一個豐富而複雜的系統,值得深入探討。」
我們對下丘腦及生物時鐘的理解不斷加深,未來的研究有望揭示更多生物節律的奧秘。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提高我們對生物時鐘的認識,無疑對於改善生理健康和預防疾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你是否考慮過,你的生活作息如何與你內部生物時鐘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