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中,灌注(Perfusion)涉及液體通過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流向器官或組織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指血液如何供應到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床。當灌注達到理想的狀態,機體的健康便能獲得保障。相反,當灌注不足或過多時,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灌注過程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達成灌注的平衡。
灌注的好壞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持續的過度或不足灌注會對組織和器官造成嚴重損害。
每一種動物組織都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來維持健康和生活。當灌注受到損害,便會發生缺血症(Ischemia),這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源之一,如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和周邊動脈疾病等。醫療人員在評估病人狀況時,會使用各種方式來檢查灌注是否充足,包括觀察皮膚顏色、溫度、條件(如幹燥或膨脹)及毛細血管再充滿時間。在大規模手術中,特別是心胸外科手術,維持適當的灌注是醫護人員的責任,不能完全依賴身體的自我調節。通常,專業的灌注師(Perfusionist)負責此類工作,每年全球的灌注程序數量超過十萬例。
灌注概念的發展可追溯至1920年,奧古斯特·克羅赫(August Krogh)因其發現骨骼肌毛細血管的調節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首次描述了血液灌注在肌肉和其他器官根據需求進行適應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開閉。
不正常的灌注可分為過度灌注和不足灌注。這些條件是基於組織的平均灌注水平來判斷的。例如,心臟組織通常被認為是過度灌注,因其相較於其他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畢竟,心臟不斷工作,需大量氧氣與養分。而皮膚細胞則因為體溫調節需要額外的血流。許多腫瘤因相對於整體身體的過度灌注,常被描述為「熱且血腥」。
灌注過量與不足應與低灌注(hypoperfusion)和高灌注(hyperperfusion)區分,後兩者通常是指特定組織相對於其代謝需求的灌注水平。
為了對灌注進行準確的評估,目前有多種方法被應用於臨床。最早的技術包括使用標記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球來測量灌注,自1960年代以來廣泛使用。藉由將放射性微粒注入試驗對象體內,然後使用輻射檢測器檢測感興趣組織中的放射性水平。
在核醫學中,灌注可以通過 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和 SPECT(單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技術來實時測量。針對不同器官的放射性藥物較為普遍,某些常用的藥物包括:
另外,磁共振成像(MRI)和計算斷層掃描(CT)技術也可以用來測量組織的灌注情況。熱擴散技術同樣能夠計算灌注,通過觀察熱傳導和灌注成分來區分。
維持血液灌注的平衡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過度或不足的灌注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每個人都需根據自身狀況,適時關注自己的灌注健康。面對這樣重要的議題,您是否想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這一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