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是航空史上值得深思的重要年份。在這一年中發生的幾起航空事故引起了人們對飛行安全的關注,並促使相關機構開始尋求改進目前的安全規範。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即是7月21日,戈迪亞 dirigible 的一場悲劇,它不僅造成了3名乘客的死亡,還導致了十名無辜路人的遇難,令人痛心至極。
「這場空難是美國商業航空的一個警鐘,顯示了加強飛行安全的迫切性。」
悲劇發生在芝加哥,機艙內人們渴望抵達當地的遊樂園,但失控的飞艇卻狠狠地撞上了伊利諾伊信託儲蓄大樓,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此事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民眾開始要求針對航空安全進行調查,並修訂當時根本尚未完善的航空法規。
而在這一年的8月,另一宗空難再度震驚了世界。位於義大利的卡普羅尼 Ca.48 在從威尼斯飛往米蘭的途中墜毀,機上所有14人皆喪生。此事故的影響之大,促使當地和國際飛行安全規範必須進行深入反思,以確保未來航空運行的安全。
「航空業的發展不應建立在悲劇的基礎上,各國應共同努力制定更安全的規則。」
隨著商業航空的發展,早期的飛行事故層出不窮。1910年代和1920年代的幾起空難,再次突顯了這一業界面臨的安全隱患。1922年,中國的首宗致命空難——北京航空的 Handley Page O/7 嚴重受損,落地時撞上樹木,14人全數遇難。這一系列的悲劇讓業界意識到,必須提高飛機的設計安全性和飛行人員的培訓要求。
1919年偶發的悲劇催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航空安全規章。在美國,華盛頓政府興起了呼籲,加強對機場和飛行設施的安全檢查,並制定了更為嚴格的飛行許可和飛行員證照標準。這些改變為後來的航空法規奠定了基礎。
「每出現一次空難,航空業的發展便受到了一次重創,這是任何想長遠發展的行業都無法承受之重。」
在此背景下,1920年代的飛行安全標準日漸完善,飛行器的設計和飛行員的訓練要求也隨之提升,各國逐漸意識到,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共同應對航空旅客安全的挑戰。
1919年的一系列飛行悲劇不僅是人類航空史上的一頁,還是促進飛行安全規則升級與改善的重要轉折點。各國開始認識到,飛行安全應該是所有航空公司和飛行人員的首要任務。當然,這些玻璃心碎的教訓,是否真的讓我們對於空中旅遊的安全有了更深的反思與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