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版界,「行距」這個名詞有著深厚而悠久的背景,源於早期的印刷技術,這背後的歷史隱藏著豐富的設計理念和視覺美學。
行距來自於早期印刷使用的鉛片。在手工印刷中,排字工匠會在每行字之間插入薄薄的鉛片,這片鉛片的厚度被稱作行距。因此,「行距」這個詞的發音是「ledding」,而非「leeding」。這種實踐在十八世紀變得流行,並成為排版藝術的關鍵元素。
適當的行距能顯著改善文本的可讀性。
此建議被許多現代排版師採納,如馬修·巴特里克則認為行距應該在字體大小的20%至45%之間。雙行距的使用是源自打字機時代的慣例,因其能提供手寫批註及校對的空間。根據《排版的元素》,羅伯特·布林赫斯特建議,當使用較長的行數時,應增加行距,特別是對於字體較重或字母具有較高x字母的字形。
然而,過大的行距會使閱讀潛在的連貫性出現問題。當讀者的目光需要游走於各行之間,距離過大時,讀者將難以集中注意力,而文本將顯得緊湊,而行與行之間的白色空間也使得閱讀變得更加困難。
負行距的概念僅適用於數位排版。例如在行距為12,而字體大小為10的情況下,這表示有2點被移除。
同樣地,在不同字母組合下,字母的高低可能使得行距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特別是當字母的上升和下降部分接觸時。這樣的負行距雖可能讓文字顯得更具衝擊力,但卻可能造成可讀性的大幅下降。
字體的特性直接決定行距需求的高低。深色的字體通常需要比淺色字體更寬的行距,而有襯線的字體則應更寬,相對於無襯線的字體來說。除了這些因素,語言本身的特性也會影響行距的設計策略。
在網頁設計中,CSS中的行距指的是內容高度與line-height屬性值之間的差距。這種設計使得排版者能夠合理地分配文本的垂直空間,以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
行距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排版元素,其影響不僅在於可讀性,也涉及到整體版面的佈局設計。不論是印刷還是數位排版,合理的行距可以優化文本的排列,讓讀者的閱讀旅程流暢無阻。
在這個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適當的排版技術依然對於內容的傳遞至關重要。你是否也曾在意過行距如何影響你的閱讀體驗,並進一步思考這些技術的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