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俄國革命對世界各國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烏克蘭的命運也在這場劇變中發生了巨大轉折。隨著俄國帝國的崩潰,各種政治勢力在烏克蘭爭相建立自己的政權,其中以布爾什維克黨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之間的鬥爭最為明顯。
在俄國革命後,烏克蘭人民渴望擺脫外部控制,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
烏克蘭的獨立夢想在短暫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UNR)時期展現出來。該國成立於1917年,雖然最初得到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支持,卻因為內部不穩定以及外部環境的惡化而難以維持。然而,這個短暫的獨立政權的存在,象徵著烏克蘭民族的覺醒和對自決的渴望。
在隨後的烏克蘭-蘇聯戰爭中,布爾什維克政權迅速鞏固其對烏克蘭的控制。1919年,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共產黨政府)成立,將烏克蘭納入蘇聯的懷抱。這一過程中,烏克蘭的地方政府多次更迭,反映出當時內部政治矛盾的複雜性。
在這場鬥爭中,烏克蘭不僅面對內部的分裂,還要應對來自蘇聯的強大壓力。
進入1920年代,當蘇聯的統治進一步加強時,烏克蘭的社會和經濟遭到了重創。1922年,隨著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的正式成員,烏克蘭在政治上徹底喪失了獨立性。儘管在此期間,蘇聯實施了所謂的烏克蘭化政策,試圖提升烏克蘭語言和文化的地位,但隨著斯大林的上台,這一政策迅速被改變。
斯大林主義的強硬政策在1930年代達到頂峰,尤其是造成了烏克蘭的大饑荒,即著名的霍洛多莫爾。這場災難導致數百萬無辜人民喪生,並成為烏克蘭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霍洛多莫爾的根源在於強迫徵稅和集體化政策,這對烏克蘭的社會結構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衝擊。
二戰期間,烏克蘭成為一個戰場,蘇聯從中獲得了領土的擴張,而烏克蘭的辛酸卻隨著戰爭更加加深。儘管在戰後時期,烏克蘭邊界擴大,並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但的確是經歷了巨大的破壞和人力損失。
進入冷戰時期,烏克蘭的政治局勢並未好轉。赫魯曉夫和布魯茲涅夫的領導下,雖然有短暫的文化開放,但烏克蘭的聲音依然受到邊緣化。
赫魯曉夫去世後,政權再次回到強硬政策,烏克蘭的民族認同感以及尋求自治的願望再度被鎮壓。
在1980年代,戈巴契夫的改革開啟了烏克蘭對自我認同的追尋。此時的烏克蘭人民越來越渴望擺脫蘇聯的束縛,推向更深層的獨立運動,最終在1991年,烏克蘭宣布獨立,成為今日的烏克蘭國家。
不可否認的是,1917年俄國革命對烏克蘭歷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政權的形成到民族身份的構建,都埋下了深刻的歷史根源。那麼,烏克蘭的未來又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