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癲癇,這是一種伴隨著妊娠高血壓病而發生的癲癇症狀的疾病,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被記錄。雖然現代醫學已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療法,但許多女性仍受到這種疾病的威脅。
妊娠癲癇是高血壓妊娠疾病中的一種,其發作通常伴隨著驚厥,並且可能導致母嬰雙方的長期健康問題。
妊娠癲癇的診斷通常源於妊娠高血壓病,即妊娠期間出現的新高血壓以及尿液中出現大量蛋白質。這一病狀通常在妊娠的後期,尤其是第三 trimester 中出現。初步症狀包括可能的小臉水腫、視力模糊,以及持久的頭痛。若得不到適當控制,這種狀況可能迅速惡化,甚至危及到孕婦及胎兒的生命。
在發作的瞬間,患者會出現肌肉強直、意識喪失,並可能伴隨尖叫聲,隨後進入抽搐階段。
根據統計,妊娠癲癇每年影響大約 5% 的孕婦,而在某些地區,發病率甚至可達 10%至30%。這種疾病在發展中國家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已開發國家,概因後者的醫療技術和設施更為完善。
妊娠癲癇的命名源於希臘語「eklampsía」,意指「閃光」,這是一種形象的表達,突顯了此病突發的特性。最早對該病的描述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紀的希波克拉底,如今我們知道,這一病症其實是由孕婦身體內部的病理變化引起的多重病變。現今的資料顯示,妊娠癲癇發生在妊娠的任何階段,由於其潛在的危險,國際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所有孕婦在產檢時定期進行血壓測量,以作早期篩查。
醫學研究顯示,低劑量阿斯匹林可以有效預防高危妊娠婦女出現妊娠高血壓及妊娠癲癇的風險。
面對妊娠癲癇,不同的治療策略被提出。這包括使用鎂硫酸來預防驚厥的出現,嚴重情況下則需要儘快進行剖宮產,以確保母嬰平安。即使如此,妊娠癲癇依然可能在產後48小時內發作,因此醫療人員必須提高警覺並做好監測。
不僅如此,妊娠癲癇對胎兒的影響同樣深遠。研究指出,受到妊娠癲癇影響的胎兒可能會慢出生,並產生低體重等情況,大大增加了與發育不良有關的併發症。母親的一些並發症,如肺水腫、內臟出血,也可能由這些症狀引發。
如果處理不當,妊娠癲癇可能導致母親面臨嚴重的心血管問題,甚至死亡。
因此,與孕期健康及醫療各階段的良好溝通至關重要。產婦需要了解妊娠癲癇的徵兆,並且在有任何不適時立即就醫。從預防到該病的管理,個人的生活方式如適度運動、健康飲食及及時的產檢,對於降低風險有著不可忽視的效果。
在流行文化中,妊娠癲癇也曾在多部影視作品中被提及,這突顯了人們對此疾病的認識與重視。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如何借助科學的進步和意識的提升,來降低這一古老疾病對婦女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