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生物學的世界裡,細菌的突變與抗藥性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受到重視。最近的研究顯示,細菌中的SOS反應系統在DNA損傷時,能促使細胞周期的逗留和DNA修復,但這樣的過程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抗藥性出現。這引發了科學界對於細菌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的深入思考。
「SOS反應是一個全球性的DNA損傷應答,其中細胞周期被停止並誘導DNA修復和突變。」
SOS反應的作用機制相當之複雜,涉及到多種蛋白質的協調行動。當細菌的DNA受損時,會形成單鏈DNA,這樣的情況會刺激RecA蛋白的形成。RecA蛋白負責活化整個SOS反應,並最終導致LexA抑制蛋白的自我裂解,進而減少對SOS基因的抑制。
「在平常的生長中,LexA抑制蛋白會結合到SOS基因的操作區域,並負責其負向調控。」
當DNA受損,LexA的濃度下降,SOS基因便會受到激活,這一過程中最早被激活的通常是與核苷酸切除修復(NER)相關的基因。這是細菌進行DNA損傷修復的第一步,若這一機制不足以修復DNA損傷,便會進一步激活其他更具錯誤修復特徵的基因,如umuDC。這些過程可能會引致突變,甚至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研究顯示,SOS反應系統可以引發突變,從而導致抗生素的抗藥性。」
研究還表明,在SOS反應期間,細菌體內的突變率會增高,這是由於存在三種低保真度DNA聚合酶:Pol II、Pol IV和Pol V。這些酶的活動可能會導致細菌的基因組發生改變,使其有能力抵抗抗生素。科學家們希望通過針對這些蛋白質來開發新型藥物,從而延緩病原體進化出抗生素抗性所需的時間。
「SOS反應不僅能促進基因抗性,還能引發表現型抗性,細菌在基因組不變的情況下,透過其他非基因因素來生存。」
除了基因突變,SOS反應還會促進例如tisB-istR毒素-抗毒素系統的活化,這一系統已被證明與DNA損傷相關的持續狀態細胞進化有關。這些現象告訴我們,細菌不僅在基因層面上進行改變,還可以在其他方面適應環境。
在大腸桿菌中,各類DNA損傷劑可以啟動SOS反應。透過設置操縱子融合,將lac操縱子(負責生成酶β-半乳糖苷酶)置於SOS相關蛋白控制下,科學家們可以利用簡單的比色法來測量基因毒性。這一方法能透過測量顏色的變化來間接評估DNA損傷的程度。
該方法在於在細菌中添加一種乳糖類似物,β-半乳糖苷酶會分解這一物質,從而產生可被測量的有色物質。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量化細菌對DNA損傷的反應程度。針對這一過程的商業化試劑也已經上市,並且與其他基因損傷測試如Ames測試有著很好的相關性。
值得注意的是,藍藻作為唯一能夠進行氧氣演變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也擁有類似於大腸桿菌的SOS系統。海洋藍藻如Prochlorococcus和Synechococcus,其基因組中含有與大腸桿菌SOS系統的關鍵基因homologous的DNA,這一發現不僅拓展了SOS反應的研究範疇,也促進了我們對於環境應對策略的理解。
在生物學不斷前進的今天,SOS系統的發現不僅讓我們更了解到DNA損傷的修復機制,也揭示了細菌如何面對抗生素的挑戰。面對抗藥性問題,我們是否該重新考慮抗生素的使用方式和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