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紅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作為3,3'-(1,1'-聯苯)-4,4'-二基)雙(4-氨基萘-1-磺酸)的鈉鹽,早在1883年由保羅·博蒂根(Paul Böttiger)合成。曾經廣泛運用於紡織業的剛果紅,因其致癌性逐漸被淘汰,但在組織學中,它以獨特的染色性質仍被廣泛地使用,顯示其價值不容忽視。
剛果紅在水中可形成紅色膠體溶液,並在有機溶劑中具有更高的溶解度,這使它對於歷史學及生物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剛果紅的名字來源於19世紀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即1884年的柏林西非會議。博蒂根為了尋找不需助染劑的紡織染料,最終發明了這個明亮的紅色染料。雖然當時的公司對此染料沒有興趣,然而它隨後成為AGFA公司的一大商機。剛果紅的商業成功促使了其他以「剛果」命名的染料的上市,這也是對其潛在市場影響的最佳證明。
經歷了商業的鼎盛,剛果紅與其他苯基啶衍生的染料一樣,因其致癌特性而逐漸被淘汰。
在溶液中,剛果紅展現出顯著的pH指示功能,當pH值在3.0至5.2之間時,會從藍色變為紅色。這一屬性使得剛果紅不僅可以用於染色,也成為了一種簡便的pH測試工具。以紅色紙浸入酸性溶液中,會變為藍色,而將藍色紙浸入同樣的藍色溶液中將顯示紅色,提供了一個生動的示範。
剛果紅分子在水和有機溶液中傾向聚集,這一現象被稱為π–π疊加,雖然聚集物大小和形狀各異,但「帶狀微胞」的結構似乎是最常見的形式。
在組織學中,剛果紅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於淀粉樣變的染色,並且對植物、真菌的細胞壁以及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外膜也有顯著效果。使用偏光光學的剛果紅標本,在光學顯微鏡下會呈現蘋果綠雙折射特徵,這是淀粉樣纖維的存在的指標。
此外,剛果紅也能用來診斷不同的細菌,例如沙門氏菌,並在流式細胞儀中用於檢測阿坎壯蟲(Acanthamoeba)等。
如今,剛果紅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仍然穩固,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是否還會有更多的應用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