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療法,源自希臘語的「skleros」,意為「硬」,是一種用於治療血管異常和淋巴系統異常的療程。透過將藥物注入血管中,這些血管會收縮,進而縮小,這種治療方式一般適用於兒童和年輕人。對於成年人而言,硬化療法常用於治療蜘蛛靜脈、小型曲張靜脈、痔瘡及陰囊腫等。在各種治療方法中,硬化療法成為了消除蜘蛛靜脈和小型曲張靜脈的「黃金標準」。
硬化療法的過程涉及將目標靜脈注入硬化劑,使其立即縮小並在數週內逐漸被身體吸收。
硬化療法已經使用超過150年,最早的嘗試是在1682年,由瑞士的D. Zollikofer進行,他將酸注入靜脈中以誘導血栓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方法經歷了多次演變,特別是超聲引導和泡沫硬化療法的現代技術已被引入。早期的治療雖然有效,但因使用的藥物副作用高,到1894年時幾乎被拋棄。然而,隨著外科手術技術和麻醉劑的改進,硬化療法又重新受到關注。
20世紀初,法國醫生如Sicard教授在一戰期間開發了多種硬化劑,這些新的方法逐步取代舊有的療法。特別是1946年發展的四烷基鈉硫酸鹽(STS)至今仍被廣泛使用。進入1960年代,George Fegan報告了對超過13,000名病人進行硬化療法的成功經驗,標誌著此療法的重要進步。
硬化療法的技術得到了顯著的推進,專注於靜脈的纖維化和控制反流點,並強調了施治腿部的壓迫重要性。
現代的硬化療法涵蓋了多種方法,向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技術轉型。使用微泡硬化劑與超聲引導,醫生能夠更精確地選定治療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硬化劑注入後,目標靜脈會立即收縮,並在幾週內被人體自然吸收。此外,這個過程也減少了靜脈再發的可能性。
泡沫硬化療法是一種新技術,利用兩支注射器將硬化劑和氣體混合後注入血管,形成泡沫狀的硬化劑,增加了藥物的表面積,並避免與血液混合,從而提升療效。這些發展不僅改進了小靜脈的治療效果,還擴展至大型靜脈。
根據多項臨床研究,硬化療法的成功率相當高,尤其在處理靜脈功能不全方面,且病人反饋的生活質量亦有明顯改善。儘管手術在長期效果上略有優勢,但硬化療法在短期內的治療成功率顯示出其範圍的適應性和效益。
根據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綜述,硬化療法在現代臨床實踐中占有一席之地。
雖然大多數併發症相對罕見,例如靜脈血栓、皮膚壞死等,但如果注射不當,可能造成周圍組織的損傷。因此,醫生在執行硬化療法時需格外小心,確保硬化劑正確注入預定靜脈。然而,這一技術的風險在於其潛在的全身性反應,如泡沫輕鬆地進入心臟和呼吸系統,當然這是相當少見的情況。
被視為當前最安全的治療選擇之一,硬化療法在心理和技術的要求上,對病人並沒有過於高的門檻。此外,目前此療法在美國也已獲得FDA的批准。
硬化療法作為一項持久的醫療技術,其歷史悠久且持續演進,用於改善人們的生命品質。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們未來是否能見到更加高效、無副作用的血管治療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