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動物,包括人類,傾向於以群體形式生活,形成群、群體、隊、偶或殖民地(以下簡稱:群體)的同種個體。這些群體的大小,通過群體中個體的數量來表達,是其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使在同一物種中,群體大小也往往變化很大,因此我們通常需要統計測量來量化群體大小,並進行統計檢驗以比較兩個或更多樣本之間的這些測量。群體大小的測量往往難以處理,因為群體大小通常遵循聚集的(右偏)分佈:大多數群體都很小,少數群體很大,只有極少數群體非常大。這使得研究者在分析動物行為時不得不面臨挑戰。
群體大小是群體中個體的數量;平均群體大小是各群體大小的算術平均數;群體大小的信賴區間;中位群體大小是計算所有群體大小的中位數。
從更內部的角度來看,Jarman(1974)指出,平均個體生活的群體大小往往大於平均數。因此,當我們希望描述一個典型個體的社會環境時,應該應用非參數估計的群體大小。Reiczigel等(2008)提出以下幾種衡量指標:擁擠度,即特定個體所生活的群體中個體的數量。實際上,它描述了一個特定個體的社會環境。這在Jovani和Mavor(2011)的研究中稱為個體群體大小;平均擁擠度,即個體擁擠度測量的算術平均數(這在Jarman 1974年的術語中稱為“典型群體大小”);擁擠度的信賴區間。
舉例來說,考慮一個樣本,其中有三個群體,群體大小分別為1、2和6個個體,則平均群體大小(以群體大小計算的平均值)等於(1 + 2 + 6)/ 3 = 3;平均擁擠度(以個體擁擠度計算的平均值)等於(1 + 2 + 2 + 6 + 6 + 6 + 6 + 6 + 6)/ 9 = 4.555。
從一般的角度來看,假設存在G個群體,其大小分別為n1, n2, ..., nG,則平均擁擠度可計算為:
mean crowding = ∑i=1G ni² / ∑i=1G ni
。但由於群體成員在各個群體中的聚集(右偏)分佈,應用參數統計將會導致誤導。而在分析擁擠度值時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擁擠度數據由非獨立的值或聯結構成,這些值因單一生物事件而同時發生多變的變化。
例如,當個體加入或離開時,所有群體成員的擁擠度值都會同時變化。Reiczigel等(2008)討論了與群體大小測量有關的統計問題,包括計算信賴區間、雙樣本檢測等,並提供了一套免費的統計工具(Flocker 1.1),以分析群體大小測量。
文獻中指出,動物的社會行為往往與其群體大小的變化密切相關,這一現象不僅影響了個體的生存與繁殖,還決定了整個生態系統的運作。
群體的大小不僅影響著個體的行為和社會結構,還與捕食、繁殖、資源利用等生態因素緊密相連。透過深入了解群體大小如何影響動物行為,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和動物的社會互動。那麼,您認為在生態保護和管理策略中應該考慮哪些因素來應對群體大小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