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研究者的影響力往往是由其學術成果和發表的文章所決定的。一個受到廣泛认可的指標就是h-指數,這一指標可以幫助我們衡量學者的生產力與引用影響。最初,h-指數是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Jorge E. Hirsch於2005年提出,旨在評估理論物理學家的相對質量。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一指數開始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種類的學術評估中,不僅限於單個學者,也用在期刊、學術機構甚至國家的比較上。
h-指數被定義為一個作者或期刊的最大值h,該作者或期刊至少發表了h篇被引用至少h次的文章。這一指數的設計目的是提升對比廣泛使用的引用數或發表數的簡單指標的準確性,尤其適合在相同領域內的學者比較,因為不同領域間的引用慣例差異顯著。
h-指數是指有多少篇文章獲得至少相等於該篇文章數量的引用次數。舉例來說,假設一位學者有五篇文章,其引用次數依次為9、7、6、2和1,那麼這位學者的h-指數為3,因為她有三篇文章的引用次數大於或等於3。而若其共享的文章有23、8、5、3和3的引用次數,則她的h-指數則為3。
h-指數的成長隨著引用次數的累積而增加,因此也依賴於研究者的「學術年齡」。
現在,h-指數可以通過引用資料庫手動計算或者使用自動工具來獲得。根據訂閱的資料庫如Scopus和Web of Science,都提供了自動計算h-指數的功能。甚至從2011年開始,Google在其Scholar界面中也提供了自動計算的h-指數和i10-指數。不過,不同的資料庫可能會給出不同的h值,因為它們所涵蓋的範圍和資料不同。
不同學科間的h-指數表現差異明顯。例如,Hirsch曾指出,對於物理學者而言,h的數值在美國主要研究大學的終生職位(副教授)約為12,而全職教授的h值大約可達到18。這意味著h指數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會隨著學科、研究方向的不同而變化。
Hirsch估計,在20年後,一位「成功的科學家」h-指數將達到20,而「卓越的科學家」h-指數將達到40。
h-指數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同時衡量學者的數量和質量,克服了傳統指標如總引用數不考慮出版物質量的缺陷。然而,還是有學者指出h-指數存在缺陷,例如未考慮到作者對文章的貢獻程度。在具有大量共同作者的情況下,h-指數的解讀可能會變得複雜。
如同其他引用計數指標,h-指數也可能受到操縱,比如操控引用或自我引用的行為。
儘管h-指數在學術界被廣泛使用,但是對於其準確性與效益的爭論仍然存在,許多學者呼籲更為多元化的評價系統。各種基於h-指數的變體,例如g-指數等,已經出現,並且有些研究還在探索如何能未來改進這一指標。
當我們探討一位學者的影響力時,h-指數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然而,除了h-指數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全面的方式來評估學者的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