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中,外部性,也被稱為外部成本,是指由另一方的行為或事務所引起的對未參與方的間接成本或益處。這些外部性可以被視為未定價的組成部分,涉及消費者或生產者的市場交易。舉例來說,汽車的廢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便是一種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著,市場價格無法反映出某些產品或服務對整體社會的真正成本與效益,這增加了經濟資源分配的困難。尤其在負外部性情況下,生產方或消費者所承擔的私人成本並未包含社會成本,導致市場失靈。當產出或消費產品所導致的外部性無法內部化時,這稱之為市場失靈,進而需要政府或機構進行干預。
外部性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直接影響到社會福利的配置。
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種。正外部性是指某個人消費某一市場產品所帶來的利益,卻未向第三方收取相應的報酬。例如,住在烘焙店上方的居民在冬天可以免費獲得來自烘焙店的熱量。
相比之下,負外部性則是某些行為對其他人造成的損害,例如工廠的排放會導致附近居民的健康受損,而這些成本並未包含在產品的市場價格中。這類外部性還可能對生態造成深遠影響,如氣候變遷和生態系統崩潰等。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1890年首次提出了外部性這一概念,而亞瑟·皮古則在1920年進一步闡述了如何透過「皮古稅」來解決外部性問題。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場行為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社會整體福利的降低。對於負外部性而言,某一經濟活動的產出可能會對未參與該活動的人造成損失,這往往因為政府不必要的管制未能正確反映外部性。
而正外部性的情況相比之下雖然看似有利,產品的供給往往低於社會最優水平。這表示,政府需要將這些外部性進行內部化,例如透過徵稅或補助等方式來平衡生產者的動機與社會福利。
皮古指出,針對負外部性進行徵稅的做法可調整市場至有效水平,這一觀念至今仍具影響力。
在應對外部性問題的過程中,政府通常採取各種措施,例如立法、環境稅和其他政策,以促進正外部性或內部化負外部性。然而,資訊不對稱和測量困難常常使得監管者難以確定恰當的稅率,並確保市場能最有效地反映外部性。
從當前的全球議題來看,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及資源耗竭等挑戰凸顯出外部性的持久関連性。這些問題要求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及社會共同探究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外部性因素,以達成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在面對這些複雜的外部性挑戰之際,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有效的途徑來改進資源配置,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呢?